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3-16页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6页 |
第2章 LTE 系统框架研究 | 第16-26页 |
2.1 LTE 发展过程 | 第16页 |
2.2 LTE 系统结构 | 第16-17页 |
2.3 LTE 的技术特点 | 第17-19页 |
2.3.1 多载波技术 | 第18页 |
2.3.2 MIMO 技术 | 第18-19页 |
2.3.3 链路自适应技术 | 第19页 |
2.3.4 小区干扰控制技术 | 第19页 |
2.4 用户平面协议 | 第19-22页 |
2.4.1 用户平面结构 | 第19-20页 |
2.4.2 PDCP 层 | 第20页 |
2.4.3 RLC 层 | 第20-21页 |
2.4.4 MAC 层 | 第21-22页 |
2.5 无线资源管理 | 第22-24页 |
2.6 LTE 的帧结构和资源块的使用优先条件 | 第24-25页 |
2.6.1 LTE 的帧结构 | 第24-25页 |
2.6.2 资源块的使用优先条件 | 第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资源调度的仿真平台 | 第26-37页 |
3.1 资源调度 | 第26-28页 |
3.2 影响资源调度的因素 | 第28-29页 |
3.3 资源调度算法 | 第29-31页 |
3.3.1 轮循算法(Round Robin) | 第29-30页 |
3.3.2 最大吞吐量算法(Maximum Throughput) | 第30页 |
3.3.3 公平性算法(Proportional Fair) | 第30页 |
3.3.4 EXP/PF 算法 | 第30-31页 |
3.4 仿真平台分析 | 第31页 |
3.5 仿真过程中的依赖关系和流程 | 第31-33页 |
3.6 信道的传输损耗和用户的移动性 | 第33-35页 |
3.6.1 信道的传输损耗 | 第33-35页 |
3.6.2 用户的移动性 | 第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算法的优化方案和性能分析 | 第37-50页 |
4.1 算法的优化改进 | 第37-40页 |
4.2 仿真环境配置 | 第40-41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