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的精细定位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前言第15-45页
   ·水稻抽穗期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第19-22页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的研究进展第22-29页
     ·次级作图群体第22-23页
     ·单片段代换系第23-24页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第24-25页
     ·QTL 分析第25-27页
       ·QTL 鉴定的方法第25-26页
       ·QTL 命名的方法第26页
       ·QTL 加性效应值的估算方法第26页
       ·水稻抽穗期QTL 的数量第26-27页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研究进展第27-29页
       ·QTL 鉴定与初步定位第27页
       ·QTL 精细定位第27-28页
       ·QTL 之间的互作研究第28-29页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研究QTL 的生理功能第29页
       ·单片段代换系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第29页
   ·SSR 分子标记技术第29-32页
     ·微卫星的类型及其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第30页
       ·微卫星的类型第30页
       ·微卫星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第30页
     ·微卫星技术原理及流程第30页
     ·微卫星技术开发与设计第30-31页
       ·通过筛选基因组文库获得第30-31页
       ·通过检索获得第31页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第31页
     ·SSR 与基因定位、克隆和QTL 分析第31-32页
     ·品种鉴定第32页
   ·水稻抽穗期QTL 的光温反应特性分析第32-35页
     ·水稻抽穗期QTL 的感光特性分析第32-33页
     ·水稻抽穗期QTL 的感温特性分析第33-34页
     ·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34-35页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分析水稻光温特性的可行性第35页
   ·分子设计育种第35-37页
     ·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内容第36页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背景第36-37页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37-41页
     ·水稻抽穗期QTL 的稳定性和育种应用第37页
     ·水稻抽穗期QTL 与主基因的关系第37-38页
     ·QTL 定位研究的局限第38-39页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地理分布规律第39-40页
       ·籼稻与粳稻第39页
       ·早稻、中稻和晚稻第39-40页
     ·杂交稻生育期超亲晚熟问题第40页
     ·关于显性早熟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第40-41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页
   ·研究思路及方案第41-44页
     ·研究目标第41页
     ·研究内容第41-42页
     ·研究方案第42-44页
   ·创新之处第44-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5-52页
   ·材料第45-48页
     ·亲本材料第45页
     ·作图群体的构建第45-46页
     ·次级单片段代换系的发展第46-48页
       ·杂交第46页
       ·F1 真假杂种的检测第46页
       ·F2 材料的种植第46页
       ·F3 材料的种植第46页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第46-47页
       ·重叠群QTL 分析的方法第47-48页
   ·试验方法第48-50页
     ·试验材料的种植第48页
     ·抽穗期的调查第48页
     ·可以用标记的筛选与分析第48页
     ·微卫星(SSR)标记的发展第48-49页
     ·缺失多态性标记(InDel)的发展第49页
     ·分子标记的物理定位第49页
     ·目标基因的遗传作图第49页
     ·遗传图与物理图的整合第49-50页
   ·微卫星标记检测的方法第50-52页
     ·SSR 标记第50页
     ·主要试剂第50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0页
     ·DNA 的提取第50页
     ·PCR 扩增第50-51页
     ·电泳第51页
     ·银染和结果记录第51-5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2-97页
   ·次级单片段代换系的发展第52-54页
   ·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 的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第54-76页
     ·代换系抽穗期鉴定第54-55页
     ·抽穗期分离群体分析第55-56页
     ·微卫星标记与表型的共分离第56-59页
     ·连锁分析第59-60页
     ·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 的精细定位第60-72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第72-74页
     ·候选基因的扩增引物表第74-76页
   ·候选基因的基因组的分析第76-97页
     ·候选基因的基因组的获得第76页
     ·候选基因的基因组的同源性分析第76-89页
     ·候选基因的cDNA 的获得第89-93页
     ·候选基因的cDNA 的序列同源性分析第93-97页
4 讨论第97-106页
   ·水稻抽穗期的遗传表现第97-98页
   ·单片段代换系为QTL 定位提供良好的群体材料第98-99页
   ·SSR 分子标记有助于抽穗期的大规模遗传改良第99-100页
   ·高密度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有利于水稻基因精细定位第100页
   ·水稻抽穗期的定位研究第100-102页
   ·抽穗期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第102-103页
   ·图位克隆和候选基因方法的比较第103-104页
   ·水稻抽穗期设计育种第104-105页
   ·分子与育种的思考第105-106页
5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3页
附录第123-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2-143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芸薹素(BR)和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粒度分布及加工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春化相关基因TaVRN2和NF-Y家族基因TaNF-YB3的分离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