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基于研究内容的理论述评 | 第13-21页 |
2.1 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2.1.1 欠发达地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1.2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4页 |
2.2 经济权利禀赋理论简要述评 | 第14-15页 |
2.2.1 权利理论 | 第14-15页 |
2.2.2 经济权利禀赋理论 | 第15页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5页 |
2.3 自我发展能力理论简要述评 | 第15-21页 |
2.3.1 个体能力理论 | 第16页 |
2.3.2 企业能力理论 | 第16-17页 |
2.3.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 | 第17-18页 |
2.3.4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8-21页 |
3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理论重构分析 | 第21-33页 |
3.1 欠发达地区的内涵、主要特征及类型界定 | 第21-25页 |
3.1.1 欠发达地区的内涵 | 第21页 |
3.1.2 欠发达地区的主要特征 | 第21-23页 |
3.1.3 欠发达地区类型界定 | 第23-25页 |
3.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涵及构成 | 第25-27页 |
3.2.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涵 | 第25-26页 |
3.2.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构成 | 第26-27页 |
3.3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理论重构 | 第27-31页 |
3.3.1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表现形式 | 第27-28页 |
3.3.2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建构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第33-63页 |
4.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8页 |
4.1.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模型评价 | 第33-34页 |
4.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4-35页 |
4.1.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35-38页 |
4.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4.2.1 层次分析法 | 第38页 |
4.2.2 因子分析法 | 第38-41页 |
4.3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证分析——以西部地区为例 | 第41-62页 |
4.3.1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现状 | 第41-44页 |
4.3.2 样本确定及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3.3 实证检验 | 第44-59页 |
4.3.4 聚类分析评价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战略与路径选择 | 第63-73页 |
5.1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战略选择 | 第63-67页 |
5.1.1 资源资本化与区位改善 | 第64-65页 |
5.1.2 经济增长要素集聚与增长极形成 | 第65-66页 |
5.1.3 区域经济腹地延伸与经济发展辐射 | 第66页 |
5.1.4 技术模仿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转型 | 第66-67页 |
5.2 促进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 第67-69页 |
5.2.1 物资资本偏低型——提升集聚要素能力 | 第67-68页 |
5.2.2 人力资本流失型——提升人力资本能力 | 第68页 |
5.2.3 科技进步落后型——加快科技进步能力 | 第68-69页 |
5.2.4 制度政策缺失型——吸引制度变迁能力 | 第69页 |
5.3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政策创新 | 第69-73页 |
5.3.1 创新政府管理制度,提升吸引制度变迁能力 | 第70页 |
5.3.2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要素流动性 | 第70-71页 |
5.3.3 推进所有制结构合理化,提升市场化水平 | 第71页 |
5.3.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 | 第71-73页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A.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样本原始数据表 | 第81-83页 |
B.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样本标准化数据表 | 第83-85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