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西秦岭糜署岭地区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4 论文研究过程中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6页 |
2.1 研究区交通概况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2.3 研究区内地层 | 第19-24页 |
2.3.1 基底浅变质地层 | 第20-22页 |
2.3.2 中新生代陆相地层 | 第22-24页 |
2.4 研究区岩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其岩石学特征 | 第26-37页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6-29页 |
3.1.1 寄主岩石的主要特征 | 第26-28页 |
3.1.2 寄主岩体岩石类型 | 第28-29页 |
3.2 暗色岩石包体特征 | 第29-37页 |
3.2.1 包体的基本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3.2.2 包体与岩体的接触关系 | 第31-32页 |
3.2.3 暗色包体的岩石学特征 | 第32-37页 |
第四章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43页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7-39页 |
4.1.1 寄主花岗岩 | 第37-39页 |
4.1.2 暗色岩石包体 | 第39页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9-41页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糜署岭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讨论 | 第43-53页 |
5.1 岩石成因类型分析 | 第43-44页 |
5.2 暗色岩石包体成因 | 第44-49页 |
5.2.1 暗色岩石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 第44-45页 |
5.2.2 暗色岩石包体的成因 | 第45-49页 |
5.3 构造环境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主要成果及进展 | 第53-54页 |
研究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