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6-32页 |
1.1 炎症及脓毒症简介 | 第16-17页 |
1.1.1 炎症 | 第16-17页 |
1.1.2 脓毒症 | 第17页 |
1.2 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 | 第17-23页 |
1.2.1 脂多糖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 第17-19页 |
1.2.2 脂多糖诱导的炎症机制 | 第19-21页 |
1.2.3 脂多糖诱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中重要的信号蛋白及炎症因子 | 第21-23页 |
1.3 抗菌肽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 | 第23-32页 |
1.3.1 抗菌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3-27页 |
1.3.2 抗菌肽直接作用并中和脂多糖 | 第27-30页 |
1.3.3 抗菌肽通过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炎症 | 第30页 |
1.3.4 抗菌肽其他免疫调节活性 | 第30-32页 |
第2章 chensinin-1及其改造肽chensinin-1b与LPS的相互作用 | 第32-56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2-34页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0 NPN检测抗菌肽对外膜渗透性影响 | 第34页 |
2.2.1 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4页 |
2.2.2 LPS对抗菌肽对原生质体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3 LPS对抗菌肽对原生质体去极化作用的影响 | 第35页 |
2.2.4 抗菌肽在LPS环境中的二级结构的测定 | 第35页 |
2.2.5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检测抗菌肽与LPS结合 | 第35-36页 |
2.2.6 Zeta电势的测定 | 第36页 |
2.2.7 动态光散射(DLS)测定抗菌肽对LPS聚集体的解聚作用 | 第36页 |
2.2.8 FITC-LPS解聚实验 | 第36-37页 |
2.2.9 原位红外光谱 | 第37页 |
2.2.10 LPS环境中chensinin-1b荧光光谱 | 第37页 |
2.2.11 LPS环境中chensinin-1b荧光淬灭实验 | 第37页 |
2.2.12 鲎试剂检测chensinin-1b对LPS的中和作用 | 第37-38页 |
2.2.13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52页 |
2.3.1 抗菌肽对外膜渗透性影响 | 第38-39页 |
2.3.2 LPS对抗菌肽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LPS对抗菌肽对原生质体去极化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4 抗菌肽在LPS环境中的二级结构 | 第41-42页 |
2.3.5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检测抗菌肽与LPS结合 | 第42-44页 |
2.3.6 Zeta电势检测抗菌肽与LPS结合 | 第44-45页 |
2.3.7 抗菌肽对LPS聚集体的解聚作用 | 第45-47页 |
2.3.8 原位红外光谱 | 第47-49页 |
2.3.9 LPS环境下chensinin-1b的荧光光谱 | 第49-50页 |
2.3.10 LPS环境下chensinin-1b的荧光淬灭实验 | 第50-51页 |
2.3.11 chensinin-1b对LPS中和作用 | 第51-52页 |
2.4 讨论 | 第52-56页 |
第3章 chensinin-1及其改造肽chensinin-1b对LPS诱导RAW264.7炎症模型的影响 | 第56-68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6-57页 |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57页 |
3.2.2 MTT法检测抗菌肽对RAW264.7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8页 |
3.2.3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4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IL-6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3.2.5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3.2.6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NO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7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3.3.1 抗菌肽对RAW264.7细胞毒作用 | 第60-61页 |
3.3.2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3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IL-6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4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5 抗菌肽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NO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 讨论 | 第65-68页 |
第4章 chensinin-1b在RAW264.7细胞内部的抗炎机制的研究 | 第68-82页 |
4.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68-69页 |
4.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68-69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9-73页 |
4.2.1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4.2.2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chensinin-1b在RAW264.7定位 | 第69-70页 |
4.2.3 chensinin-1b预处理对LPS的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4 chensinin-1b预处理对LPS诱导的IL-6含量的影响 | 第71页 |
4.2.5 细胞总蛋白提取 | 第71页 |
4.2.6 免疫印迹 | 第71-72页 |
4.2.7 细胞总RNA提取 | 第72页 |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2-73页 |
4.2.9 统计分析 | 第7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3-80页 |
4.3.1 chensinin-1b在RAW264.7细胞中定位 | 第73-74页 |
4.3.2 chensinin-1b预处理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3 chensinin-1b对NOD1/NOD2表达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4 chensinin-1b对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5 chensinin-1b对MAPK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78-80页 |
4.4 讨论 | 第80-82页 |
第5章 抗菌肽chensinin-1b对RAW264.7内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第82-96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2-83页 |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82-83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3-87页 |
5.2.1 细胞培养 | 第83页 |
5.2.2 细胞跨膜电位检测 | 第83-84页 |
5.2.3 荧光酶标仪检测低温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4页 |
5.2.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低温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4-85页 |
5.2.5 MTT法检测四种内吞抑制剂对RAW264.7细胞毒性实验 | 第85页 |
5.2.6 荧光酶标仪检测内吞抑制剂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7 荧光酶标仪检测EIPA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6页 |
5.2.8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EIPA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6页 |
5.2.9 统计分析 | 第86-8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7-93页 |
5.3.1 chensinin-1b对RAW264.7细胞膜跨膜电位的影响 | 第87-88页 |
5.3.2 低温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88-90页 |
5.3.3 内吞抑制剂对RAW264.7细胞毒性 | 第90-91页 |
5.3.4 内吞抑制剂对chensinin-1b内化的影响 | 第91-93页 |
5.4 讨论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