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屯营城空间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9-10页 |
1.2.1 地理范围 | 第9页 |
1.2.2 时间范围 | 第9-10页 |
1.2.3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3.1 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1.3.2 社会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1 明代以降北方城市史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2 明代蓟镇辖军事城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3 明代以降三屯营历史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5.1 类型法 | 第13-14页 |
1.5.2 文献法 | 第14-15页 |
1.5.3 图像法 | 第15页 |
1.5.4 模型法 | 第15页 |
1.5.5 调查法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6.1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7 术语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三屯营城自然与历史之概况 | 第18-30页 |
2.1 地理区位 | 第18-19页 |
2.2 自然环境 | 第19-23页 |
2.2.1 地质 | 第19-20页 |
2.2.2 水文 | 第20页 |
2.2.3 地貌 | 第20-21页 |
2.2.4 气候 | 第21页 |
2.2.5 植被 | 第21-23页 |
2.3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3.1 行政建制 | 第23-24页 |
2.3.2 军事建制 | 第24页 |
2.4 明清两朝相关历史背景简述 | 第24-30页 |
2.4.1 十六世纪旧大陆的战争形势 | 第25-26页 |
2.4.2 十六世纪旧大陆的战争形式 | 第26-28页 |
2.4.3 明代的军政与边防营建 | 第28-29页 |
2.4.4 清代的内政和商业繁荣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明清三屯营城营建之追溯 | 第30-46页 |
3.1 三屯营城的初创与扩修 | 第30-37页 |
3.1.1 镇治的两次迁移 | 第30-32页 |
3.1.2 最初的三屯营城 | 第32-35页 |
3.1.3 胡镛在任的扩建 | 第35-37页 |
3.2 戚继光在任的拓建 | 第37-41页 |
3.2.1 拓建的背景 | 第37-39页 |
3.2.2 拓建的过程 | 第39-41页 |
3.3 清代三屯营城的经营 | 第41-43页 |
3.3.1 官方倡导的维修 | 第41-42页 |
3.3.2 民间自发的建设 | 第42-43页 |
3.4 清末三屯营城总平面复原 | 第43-46页 |
3.4.1 《考古报告》测绘图的修正 | 第43页 |
3.4.2 基于新图像材料的平面复原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明清三屯营城空间之分析 | 第46-88页 |
4.1 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方式 | 第46-48页 |
4.1.1 传统的山水图绘式认知 | 第46页 |
4.1.2 凯文·林奇的意象式认知 | 第46-48页 |
4.2 空间意象分析 | 第48-88页 |
4.2.1 界限意象 | 第48-59页 |
4.2.2 节点意象 | 第59-69页 |
4.2.3 通道意象 | 第69-73页 |
4.2.4 场所意象 | 第73-88页 |
第五章 近现代三屯营城变迁之梳理 | 第88-104页 |
5.1 近代三屯营城的变迁 | 第88-90页 |
5.1.1 清末至抗战胜利重大事件 | 第88-89页 |
5.1.2 近代三屯营城的空间变迁 | 第89-90页 |
5.2 土改到“文革”运动中的破与立 | 第90-97页 |
5.2.1 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阶段 | 第90-92页 |
5.2.2 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阶段 | 第92-93页 |
5.2.3 “文化大革命”阶段 | 第93-97页 |
5.3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 第97-104页 |
5.3.1 老城空间的变化 | 第97-101页 |
5.3.2 钢铁工业区扩张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9页 |
6.1 结论一:三屯营城空间演变总结 | 第104-106页 |
6.2 结论二:三屯营城空间演变动因 | 第106-109页 |
附录 | 第10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