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福利乡村发展类型比较研究--生计资产理论视角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背景与提出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福利内涵与概念研究 | 第16-17页 |
2.2 福利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22页 |
2.2.1 单一经济维度福利研究 | 第17-18页 |
2.2.2 多维度单指标福利研究 | 第18-19页 |
2.2.3 多维度多指标福利研究 | 第19-22页 |
2.3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研究 | 第22-24页 |
2.3.1 国外农村发展类型研究 | 第22-23页 |
2.3.2 国内农村发展类型研究 | 第23-24页 |
2.4 农村居民福利比较研究 | 第24-25页 |
2.5 研究文献述评 | 第25-27页 |
3 生计资产理论及福利作用机制 | 第27-34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3.1.1 农村居民 | 第27页 |
3.1.2 福利 | 第27-28页 |
3.2 生计资产理论及福利作用机制 | 第28-34页 |
3.2.1 资产建设理论 | 第28页 |
3.2.2 生计可持续框架 | 第28-30页 |
3.2.3 生计资产福利作用机制 | 第30-34页 |
4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及福利比较模型与方法 | 第34-42页 |
4.1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 | 第34-36页 |
4.2 农村居民福利比较模型与方法 | 第36-42页 |
4.2.1 资产水平福利比较模型与方法 | 第36-39页 |
4.2.2 资产差距福利比较模型与方法 | 第39-40页 |
4.2.3 综合福利比较模型与方法 | 第40-42页 |
5 问卷设计、调查与统计 | 第42-61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42-46页 |
5.1.1 封闭式问题 | 第42-44页 |
5.1.2 开放式问题 | 第44-46页 |
5.2 问卷调查 | 第46-53页 |
5.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46-53页 |
5.2.2 调查方式的选择 | 第53页 |
5.3 问卷统计 | 第53-61页 |
5.3.1 总体样本统计 | 第53-54页 |
5.3.2 个人特征统计 | 第54-55页 |
5.3.3 资产分类调查统计 | 第55-61页 |
6 研究区农村居民福利乡村发展类型比较 | 第61-70页 |
6.1 多维资产水平福利比较 | 第61页 |
6.2 多维资产差距福利比较 | 第61-64页 |
6.2.1 农村发展类型资产差距检验 | 第61-62页 |
6.2.2 农村发展类型资产差距变化 | 第62-63页 |
6.2.3 多维度资产差距福利比较 | 第63-64页 |
6.3 农村居民福利比较 | 第64-70页 |
6.3.1 多维资产福利综合比较 | 第64-65页 |
6.3.2 多维资产福利分类比较 | 第65-70页 |
7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7.1 结论 | 第70-71页 |
7.2 讨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7.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8-8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