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材料 | 第14-24页 |
1.1 菌株、载体和质粒 | 第14-1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1.3 培养基 | 第16页 |
1.4 常用缓冲液及其他溶液 | 第16-21页 |
1.5 主要仪器 | 第21-24页 |
2. 方法 | 第24-38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2.1.1 野生型FtsZ及其定点突变体表达质粒构建所用引物 | 第24页 |
2.1.2 C端带his标签的FtsZ及其突变体融合表达质粒构建所用引物 | 第24页 |
2.1.3 从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中敲除FtsZ基因所用引物 | 第24页 |
2.1.4 FtsZ敲除菌株筛选所用引物 | 第24-25页 |
2.2 FtSZ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5-30页 |
2.2.1 埃希氏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5页 |
2.2.2 通过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 | 第25-26页 |
2.2.3 通过overlap PCR,扩增带有定点突变点的FtsZ基因片段 | 第26-27页 |
2.2.4 PCR产物的凝胶回收与纯化 | 第27-28页 |
2.2.5 目的基因或载体的双酶切及酶切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8页 |
2.2.6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第28页 |
2.2.7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8-29页 |
2.2.8 重组表达质粒的DNA制备 | 第29-30页 |
2.2.9 重组质粒的DNA测序 | 第30页 |
2.3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 | 第30页 |
2.4 电穿孔感受态制备 | 第30-31页 |
2.5 同源重组敲除目的基因 | 第31-33页 |
2.5.1 制备△ftsZ-Cat cassette | 第31页 |
2.5.2 电穿孔转化法 | 第31-32页 |
2.5.3 P1 Lysate | 第32-33页 |
2.5.4 P1 Transduction | 第33页 |
2.6 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33-34页 |
2.7 平板补偿实验 | 第34页 |
2.8 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2.9 活细胞成像技术观察FtSZ或其突变体的细胞定位 | 第34页 |
2.10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34-35页 |
2.11 GTPase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2.12 FtSZ的体外聚合实验(光扫描实验) | 第35-36页 |
2.13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6-38页 |
3. 结 果 | 第38-52页 |
3.1 FtSZ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38-39页 |
3.2 载体与菌株的构建 | 第39-43页 |
3.2.1 YFP-FtsZ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FL11(P_(lac)-yfp::ftsZ)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2 FtsZ突变体(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表达质粒的构建,以pFL12(Plac-yfp::ftsZP74R)的构建过程为例 | 第40-42页 |
3.2.3 FL37(△ftsZ-Cat)菌株的构建 | 第42-43页 |
3.3 FtSZ P74R、G77D和A81R位点突变对FtSZ功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FtSZ(wt)及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突变体蛋白在E.coli活细胞中的定位分析 | 第44-46页 |
3.4.1 FtsZ(wt)及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的荧光定位分析 | 第44-45页 |
3.4.2 Western blot分析FtsZ及其突变体的外源性表达水平 | 第45-46页 |
3.5 FtSZ/ FtSZ~*(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46-47页 |
3.5.1 pFL15(P_(lac)-ftsZ::his6)、pFL16 (P_(lac)-ftsZ~(P74R)::his6)、pFL17( P_(lac)-ftsZ~(G77D):: his_6)和pFL18( P_(lac)-ftsZ~(A81R):: his_6)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6-47页 |
3.5.2 FtsZ及其突变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47页 |
3.6 纯化后的FtSZ及其突变体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融合蛋白的验证及其GTPase活性的检测 | 第47-49页 |
3.7 FtSZ P74R、G77D和A81R位点突变对FtSZ单体聚合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1 光扫描实验检测FtsZ~(P74R)、FtsZ~(G77D)和FtsZ A81R体外聚合特性 | 第49页 |
3.7.2 沉淀实验检测FtsZ/ FtsZ~*(FtsZ~(P74R)、FtsZ~(G77D)和FtsZ~(A81R))体外聚合功能 | 第49-50页 |
3.8 P74、G77和A81是影响FtSZ单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氨基酸 | 第50-52页 |
4.讨论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文献综述 FtsZ在埃希氏大肠杆菌分裂中的作用 | 第6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