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Ⅰ的功能 | 第10-12页 |
1.2 复合体Ⅰ与底物醌类及抑制剂的结合位点 | 第12-14页 |
1.3 复合体Ⅰ的抑制剂 | 第14-16页 |
1.3.1 Nafuredin | 第14-15页 |
1.3.2 Ukulactone | 第15-16页 |
1.3.3 Wortmannilactone F | 第16页 |
1.4 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 | 第16-24页 |
1.4.1 同源建模 | 第17-20页 |
1.4.2 分子对接 | 第20-21页 |
1.4.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1-24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秀丽隐杆线虫复合体Ⅰ的同源建模 | 第25-3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序列比对 | 第25页 |
2.2.2 秀丽隐杆线虫复合体Ⅰ活性口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2.3.1 目标序列与模板序列的序列比对结果 | 第26-27页 |
2.3.2 秀丽隐杆线虫复合体Ⅰ活性口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复合体Ⅰ与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模式 | 第30-3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2.1 准备配体和受体 | 第30页 |
3.2.2 受体与配体的对接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复合体Ⅰ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35-79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4.2.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5-36页 |
4.2.2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 | 第36-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77页 |
4.3.1 Pocket1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 第37-53页 |
4.3.2 Pocket2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一) | 第53-67页 |
4.3.3 Pocket2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二) | 第67-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