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调控作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4页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1 禽大肠杆菌病第14页
        1.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多样性第14页
        1.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第14-15页
        1.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第15-16页
        1.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第16-17页
    1.2 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密度感应概述第17-18页
        1.2.2 密度感应系统分类第18-19页
    1.3 LUXS/AI-2 型密度感应系统第19-24页
        1.3.1 AI-2 的合成第19-20页
        1.3.2 AI-2 内化通路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3 AI-2 信号分子的应用第23-24页
第二章 大肠杆菌MG1655Δ lsrB缺失株构建及AI-2 内化特性的检测第24-31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菌株及质粒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24-25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2.2 方法第25-27页
        2.2.1 PCR引物设计第25-26页
        2.2.2 MG1655Δlsr缺失株的构建第26-27页
        2.2.3 缺失株内化外源AI-2 能力检测试验第27页
    2.3 结果第27-29页
        2.3.1.MG1655ΔlsrB突变株的鉴定第27-28页
        2.3.2 MG1655与MG1655ΔlsrB内化外源性AI-2 的检测第28-29页
    2.4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操纵子的检测第31-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3.1.1 菌株第31页
        3.1.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2页
    3.2 方法第32-34页
        3.2.1 PCR引物设计第32-33页
        3.2.2 菌株培养第33页
        3.2.3 PCR扩增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不同血清型中的lsr操纵子基因第33-34页
    3.3 结果第34-37页
        3.3.1 PCR检测APEC的lsr操纵子第34页
        3.3.2 lsr操纵子基因在59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统计第34-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srB蛋白与AI-2 的结合活性验证第39-48页
    4.1 材料第39-40页
        4.1.1 菌株第39页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39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9-40页
    4.2 方法第40-43页
        4.2.1 LsrB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0-41页
        4.2.2 LsrB蛋白表达第41-42页
        4.2.3 LsrB蛋白大量表达,纯化第42页
        4.2.4 LsrB重组蛋白与AI-2 结合活性验证第42-43页
    4.3 结果第43-46页
        4.3.1 pCold-lsrB载体鉴定第43-44页
        4.3.2 LsrB重组蛋白的表达、可溶性分析及纯化第44-45页
        4.3.3 LsrB重组蛋白与AI-2 结合的活性验证第45-46页
    4.4 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lsr操纵子缺失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第48-55页
    5.1 材料第48-49页
        5.1.1 菌株及质粒第48页
        5.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48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5.2 方法第49-50页
        5.2.1 PCR引物设计第49页
        5.2.2 APEC94 lsr操纵子缺失株的构建第49-50页
        5.2.3 APEC94及APEC94Δlsr(Cm)生长曲线测定第50页
        5.2.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50页
        5.2.5 APEC94野生株、APEC94Δlsr(Cm)缺失株半数致死量LD50的检测第50页
        5.2.6 体内分布第50页
    5.3 结果第50-53页
        5.3.1 APEC94Δlsr突变株的鉴定第50-51页
        5.3.2 生长曲线测定第51-52页
        5.3.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52页
        5.3.4 APEC94野生株、APEC94Δlsr(Cm)缺失株LD50的测定第52-53页
        5.3.5 体内分布第53页
    5.4 讨论第53-55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下一篇:柳枝稷对重金属Cd和Cu以及干旱胁迫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