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研究情况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人事考试中的危机治理 | 第14-22页 |
一、人事考试的内涵 | 第14页 |
二、人事考试的功能 | 第14-15页 |
三、人事考试中的危机事件 | 第15-19页 |
(一) 人事考试中的具体案例 | 第15-18页 |
(二) 人事考试危机事件类型 | 第18-19页 |
四、人事考试危机事件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一) 影响人事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 第19-20页 |
(二) 损害人事考试的公平性 | 第20页 |
(三) 威胁人事考试的权威性 | 第20页 |
五、人事考试中的危机治理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一) 保障考生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三) 维护考试权威、增强考试管理部门公信力的要求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一、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的总体发展态势 | 第22-23页 |
(一) 考试危机处于高频爆发阶段 | 第22页 |
(二) 考试作弊高科技化趋势明显 | 第22-23页 |
(三) 考试舞弊集团化、产业化态势严重 | 第23页 |
(四) 考试管理疏漏导致危机频发 | 第23页 |
二、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取得的成就 | 第23-24页 |
(一) 率先实现报名条件的自动审核 | 第23-24页 |
(二) 考试实施中无线电屏蔽设备的广泛运用 | 第24页 |
(三)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 | 第24页 |
三、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凸显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 报名设备安全性能不高 | 第24-25页 |
(二) 考试操作管理不规范 | 第25页 |
(三) 考试违纪处罚力度不大 | 第25页 |
(四) 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 第25-26页 |
(五) 危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缺失 | 第26页 |
(六) 危机公关处置不力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一、法律制度因素 | 第27页 |
二、管理体制因素 | 第27-29页 |
(一) 考试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27-28页 |
(二) 考试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 | 第28页 |
(三) 测评方式单一使考试作弊更方便 | 第28-29页 |
(四) 考试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不高 | 第29页 |
三、管理人员因素 | 第29-30页 |
(一) 基层考务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 第29页 |
(二) 省级考试管理部门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 第29-30页 |
四、基础设施因素 | 第30-31页 |
(一) 硬件设施更新不及时 | 第30页 |
(二) 考试监控、预防手段落后 | 第30-31页 |
五、社会环境因素 | 第31-32页 |
(一) 社会诚信体系缺失 | 第31页 |
(二) “熟人社会”人情关系作祟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完善云南省人事考试中危机治理的对策 | 第32-42页 |
一、加快《考试法》立法进程 | 第32页 |
二、完善人事考试制度体系 | 第32-33页 |
(一) 理顺人事考试管理体制 | 第32页 |
(二) 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三)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33页 |
三、建构危机治理机制 | 第33-38页 |
(一) 加强考试危机风险要素管理 | 第33-34页 |
(二) 建立人事考试危机预警系统 | 第34-36页 |
(三) 应急管理 | 第36-37页 |
(四) 复原管理 | 第37页 |
(五) 组织学习 | 第37-38页 |
四、提高考试管理人员危机治理能力 | 第38页 |
(一) 建立考务人员的准入制度 | 第38页 |
(二) 组建专门的人事考试危机治理团队 | 第38页 |
(三) 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警示教育 | 第38页 |
五、提升考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第38-39页 |
(一) 定期更新维护基础设备 | 第38-39页 |
(二) 建设专门的考试测评基地 | 第39页 |
(三) 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 | 第39页 |
六、优化考试危机治理生态 | 第39-42页 |
(一) 建立人事考试联席会议制度 | 第39-40页 |
(二) 加强考试诚信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三) 及时公开考试信息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