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取水工程论文

第二松花江干流与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0 绪论第11-16页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0.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0.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0.3.1 研究内容第14页
        0.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 研究区概况第16-21页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16页
    1.2 气象第16-17页
    1.3 水文第17-18页
    1.4 社会经济第18-19页
    1.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9-21页
2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21-37页
    2.1 地质条件第21-25页
        2.1.1 地形地貌第21-23页
        2.1.2 区域地质构造第23-24页
        2.1.3 地层岩性第24-25页
    2.2 水文地质条件第25-37页
        2.2.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第25-28页
        2.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28-29页
        2.2.3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29-37页
3 傍河取水适宜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构建第37-41页
    3.1 傍河取水概念及其特点第37页
    3.2 傍河取水适宜性概念界定第37-38页
    3.3 傍河取水适宜性的影响因素第38-39页
    3.4 傍河取水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9-41页
4 傍河取水水质适宜性评价第41-52页
    4.1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评价第41-45页
        4.1.1 地下水质量评价第41-43页
        4.1.2 地下水质量级别第43-44页
        4.1.3 超标组分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第44-45页
    4.2 地表水水质适宜性评价第45-50页
        4.2.1 地表水质量评价第45-48页
        4.2.2 地表水质量级别第48页
        4.2.3 超标组分的成因规律分析及对傍河取水的风险分析第48-50页
    4.3 傍河取水的水质适宜性综合评价第50-52页
5 傍河取水水量适宜性评价第52-72页
    5.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第52-53页
    5.2 傍河取水水量影响因素分析第53页
    5.3 地下水资源量丰富程度评价第53-59页
        5.3.1 含水层水量丰富程度第53-54页
        5.3.2 现状条件地下水综合补给强度第54-59页
    5.4 河流对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第59-68页
        5.4.1 河流可能侧渗影响范围第59-64页
        5.4.2 河流径流量及河床渗透系数第64-68页
    5.5 傍河取水水量适宜性综合评价第68-72页
6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评价第72-79页
    6.1 典型环境地质问题产生机理第72-74页
        6.1.1 地面沉降第72-73页
        6.1.2 地面塌陷第73-74页
    6.2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评估第74-79页
        6.2.1 地面沉降风险评估第74-77页
        6.2.2 地面塌陷风险评估第77页
        6.2.3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综合评价第77-79页
7 傍河取水适宜性综合评价第79-92页
    7.1 综合性结果第79-82页
    7.2 敏感性分析第82-90页
        7.2.1 敏感性分析方法第82-83页
        7.2.2 敏感性分析结果第83-90页
    7.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第90-92页
8 结论及展望第92-94页
    8.1 结论第92页
    8.2 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ZigBee的供水管道监测节点的设计
下一篇:SL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