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地震与地球构造论文

沂沭断裂带及邻区地壳三维结构与界面反演及地震活动性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2.1 研究内容第14页
        1.2.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 开展工作、成果及创新点第16-18页
        1.3.1 开展的工作第16页
        1.3.2 研究成果第16-17页
        1.3.3 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8页
    2.1 层析成像研究概述第18-22页
        2.1.1 体波层析成像研究进展第19-20页
        2.1.2 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进展第20-21页
        2.1.3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研究进展第21-22页
    2.2 国内地震层析成像主要研究成果第22-24页
    2.3 研究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成果第24-25页
    2.4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方法第25-28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第28-42页
    3.1 山东省自然地理概况第28-29页
    3.2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第29-33页
    3.3 区域断裂构造第33-40页
    3.4 主要活动盆地第40-42页
第四章 沂沭断裂带及邻区P波走时层析成像与地震活动性第42-68页
    4.1 数据与方法第42-53页
        4.1.1 数据筛选第42-44页
        4.1.2 赵大鹏层析成像方法简介第44-48页
        4.1.3 模型参数化及反演第48-52页
        4.1.4 求解方程第52-53页
    4.2 成像分辨率测试第53-55页
    4.3 成像结果及分析第55-67页
        4.3.1 地壳不同深度水平向地下介质P波速度结构第56-59页
        4.3.2 垂向剖面成像结果第59-60页
        4.3.3 深大断裂速度结构不均一性与下地壳滑脱拆离构造第60-62页
        4.3.4 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分布的关系第62-65页
        4.3.5 研究区震源机制控制因素分析第65-67页
    4.4 结论第67-68页
第五章 沂沭断裂带附近地区地壳厚度、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第68-89页
    5.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第68-69页
    5.2 数据与方法第69-78页
        5.2.1 接收函数定义第69-72页
        5.2.2 使用数据的原则第72-75页
        5.2.3 H-K叠加方法第75-78页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8-88页
        5.3.1 计算结果第78-84页
        5.3.2 结果分析第84-88页
    5.4 结论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工作第89-91页
    6.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6.1.1 P波层析成像研究结论第89页
        6.1.2 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论第89-90页
    6.2 下一步工作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9页
作者简历第109-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冲共聚聚丙烯结构—性能关系的考察及聚丙烯的抗冲改性
下一篇:枯草芽孢杆菌对半纤维素的酶解和产酸性木寡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