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域外民事诉讼陪审制度现状 | 第10-15页 |
(一) 英美法系民事诉讼陪审制度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陪审制度现状 | 第12-15页 |
二、参审制度与陪审团制度的共性与差异 | 第15-19页 |
(一) 参审制度与陪审团制度的共性 | 第15-16页 |
1. 两者体现出共同的司法理念与法律精神 | 第15页 |
2. 两者都注重对法官职权的制约作用 | 第15页 |
3. 外行参与司法 | 第15-16页 |
(二) 参审制度与陪审团制度的差异 | 第16-19页 |
1. 两者的权力不同 | 第17页 |
2. 两者的地位或职责不同 | 第17页 |
4. 两者参与裁判的成员比例不同 | 第17页 |
5. 两者的选任方式不同 | 第17-18页 |
6. 两者的任期制不同 | 第18-19页 |
三、域外参审制类型、参审员职责及平民参审制的利弊分析 | 第19-24页 |
(一) 域外参审制类型 | 第19-20页 |
1. 平民参审制、团体代表参审制和专家参审制 | 第19页 |
2. 完全参审制和有限参审制 | 第19-20页 |
(二) 参审员职责考察 | 第20-21页 |
1. 庭审的权限 | 第20页 |
2. 调查审理时的权限 | 第20页 |
3. 判决时的权限 | 第20-21页 |
4. 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 第21页 |
(三) 平民参审制利弊分析 | 第21-24页 |
1. 平民参审制的优势 | 第21-22页 |
2. 平民参审制的劣势 | 第22-24页 |
四、我国民事参审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一) 我国民事参审制的现状 | 第24-27页 |
1. 民事参审缺少宪法依据和地位,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否作为一项基本的司法制度表述不清 | 第24页 |
2. 参审案件的范围界定模糊 | 第24-25页 |
3. 人民陪审员职权不明确 | 第25-26页 |
4. 陪审员的选任方式不当 | 第26页 |
5. "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的现象严重 | 第26-27页 |
(二) 人民参审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1. 民主观念不深入 | 第27-28页 |
2. 制度设计不完善 | 第28页 |
3. 配套机制不齐备 | 第28-30页 |
五、我国民事诉讼陪审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 | 第30-35页 |
(一) 恢复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 | 第30页 |
(二) 进一步明确陪审员参审民事案件的范围 | 第30-31页 |
(三) 提高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地位,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的权力范围 | 第31页 |
(四) 扩大陪审员的身份代表性 | 第31-32页 |
(五) 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 | 第32-33页 |
(六) 改善人民陪审员的待遇 | 第33页 |
(七) 逐步完善陪审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