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情志和“悲(忧)”的含义及肺与情志的关系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情志和“悲(忧)”的含义 | 第11-13页 |
一、情志的含义 | 第11-12页 |
(一)七情 | 第11-12页 |
(二)五志 | 第12页 |
二、“悲(忧)”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 第12页 |
三、“悲(忧)”与情志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肺与情志的关系 | 第13-15页 |
一、情志的产生 | 第13-14页 |
二、肺与情志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悲(忧)”与肺的生理、病理相关性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悲(忧)”与肺的生理相关性 | 第15-17页 |
一、肺在志为悲(忧) | 第15-16页 |
二、肺主悲(忧)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悲(忧)”与肺的病理相关性 | 第17-24页 |
一、“悲(忧)”的致病特点 | 第17-21页 |
(一)悲则气消 | 第17-18页 |
(二)忧则气聚 | 第18页 |
(三)悲(忧)伤肺 | 第18-19页 |
(四)悲(忧)导致气血阴阳逆乱 | 第19-21页 |
二、“悲(忧)”致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 第21-24页 |
(一)“悲(忧)”与心 | 第21-22页 |
(二)“悲(忧)”与脾 | 第22-23页 |
(三)“悲(忧)”与肝 | 第23页 |
(四)“悲(忧)”与肾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悲(忧)”致病的历史渊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病案举例 | 第24-43页 |
第一节 “悲(忧)”致病的历史渊流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悲(忧)”致病的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一、“悲(忧)”致病的病因 | 第26-27页 |
(一)体质因素 | 第26页 |
(二)社会适应性不强 | 第26-27页 |
二、“悲(忧)”致病的病机 | 第27页 |
第三节 “悲(忧)”致病的临床症状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悲(忧)”致病的治则治法 | 第28-29页 |
一、情志相胜 | 第28页 |
二、药物治疗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悲(忧)”致病的病案举例 | 第29-43页 |
一、“悲(忧)”致病的医案 | 第29-35页 |
(一)内科疾病 | 第29-33页 |
(二)外科疾病 | 第33-34页 |
(三)妇科疾病 | 第34-35页 |
二、“悲(忧)”致病的治法 | 第35-40页 |
(一)情志相胜 | 第35页 |
(二)药物调理 | 第35-40页 |
三、“悲(忧)”致病与脏腑的相关性 | 第40-43页 |
(一)“悲(忧)”与肺 | 第40-41页 |
(二)“悲(忧)”与肝 | 第41页 |
(三)“悲(忧)”与心肝 | 第41-42页 |
(四)“悲(忧)”与肝肾 | 第42-43页 |
(五)“悲(忧)”与肝脾 | 第43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3-4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45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