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牛粪堆肥化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4页 |
1.1.1 牛粪堆肥化处理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1.2 牛粪堆肥化的可行性 | 第13-14页 |
1.2 牛粪堆肥处理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牛粪堆肥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微生物菌剂用于牛粪堆肥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堆肥腐熟度评价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牛粪降解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第23-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23页 |
2.1.2 试验药品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4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牛粪降解菌的富集 | 第24页 |
2.2.2 牛粪降解菌的分离 | 第24-25页 |
2.2.3 牛粪降解菌的筛选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3.1 分离出的菌株 | 第25-27页 |
2.3.2 初筛结果 | 第27-29页 |
2.3.3 复筛结果 | 第29-30页 |
2.3.4 菌间拮抗试验结果 | 第30页 |
2.3.5 纤维素酶活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2.3.6 菌种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 第33-3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1 试验菌种 | 第33页 |
3.1.2 培养基 | 第33页 |
3.1.3 固体基质 | 第33页 |
3.1.4 试验仪器 | 第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菌种活化 | 第33页 |
3.2.2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33页 |
3.2.3 转移接种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4 确定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比 | 第34页 |
3.2.5 混合发酵液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34页 |
3.2.6 固体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 第34页 |
3.2.7 复合微生物菌剂菌数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3.3.1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及最佳接种时间 | 第35-37页 |
3.3.2 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比确定 | 第37-38页 |
3.3.3 固体复合微生物菌剂 | 第38页 |
3.3.4 复合微生物菌剂菌数的测定结果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复合微生物菌剂应用于牛粪堆肥中的效果研究 | 第39-5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4.1.1 堆肥材料 | 第39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3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4.2.1 堆肥设计 | 第39-40页 |
4.2.2 采样及样品保存 | 第40页 |
4.2.3 臭味、颜色、松散度测定 | 第40页 |
4.2.4 温度测定 | 第40页 |
4.2.5 含水率测定 | 第40页 |
4.2.6 铵氮测定 | 第40-41页 |
4.2.7 C/N测定 | 第41-42页 |
4.2.8 pH值及种子发芽指数测定 | 第42-43页 |
4.2.9 菌数测定 | 第43页 |
4.2.10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43页 |
4.2.11 大肠杆菌群数及蛔虫卵死亡率测定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4.3.1 堆肥中臭味、颜色、松散度变化 | 第44-46页 |
4.3.2 堆肥中温度的变化 | 第46-47页 |
4.3.3 堆肥中含水率变化 | 第47页 |
4.3.4 堆肥中C/N的变化 | 第47-48页 |
4.3.5 堆肥中铵态氮变化 | 第48-49页 |
4.3.6 堆肥中pH变化 | 第49页 |
4.3.7 堆肥中种子发芽指数变化 | 第49-50页 |
4.3.8 堆肥中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50-51页 |
4.3.9 堆肥中细菌数变化 | 第51页 |
4.3.10 堆肥中大肠杆菌群数及蛔虫卵死亡率变化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复合微生物菌剂外加纤维素酶制剂应用于牛粪堆肥的效果研究 | 第53-63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5.1.1 堆肥材料 | 第53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5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5.2.1 堆肥设计 | 第53页 |
5.2.2 实验参数测定及分析方法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5.3.1 堆肥中臭味、颜色、松散度变化 | 第53-54页 |
5.3.2 堆肥中温度的变化 | 第54-55页 |
5.3.3 堆肥中含水率变化 | 第55-56页 |
5.3.4 堆肥中C/N的变化 | 第56页 |
5.3.5 堆肥中铵态氮变化 | 第56-57页 |
5.3.6 堆肥中pH变化 | 第57页 |
5.3.7 堆肥中种子发芽指数变化 | 第57-58页 |
5.3.8 堆肥中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58-59页 |
5.3.9 堆肥中细菌数的变化 | 第59页 |
5.3.10 堆肥中大肠杆菌群数及蛔虫卵死亡率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讨论 | 第64页 |
6.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