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页 |
1.3.1.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网络暴力的发展阶段及新特征 | 第20-29页 |
2.1 网络暴力的内涵与表现 | 第20-22页 |
2.1.1 网络暴力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网络暴力的表现 | 第21-22页 |
2.2 网络暴力的发展阶段 | 第22-25页 |
2.2.1 1994—2001年是网络暴力萌芽阶段 | 第22-23页 |
2.2.2 2001—2006年是网络暴力始发阶段 | 第23-24页 |
2.2.3 2006—至今是网络暴力迅速蔓延阶段 | 第24-25页 |
2.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新特征 | 第25-29页 |
2.3.1 网络暴力参与主体低龄化 | 第26-27页 |
2.3.2 网络暴力定向攻击精准化 | 第27页 |
2.3.3 网络暴力情绪表达更加极端 | 第27-28页 |
2.3.4 网络暴力传播渠道多样化 | 第28-29页 |
第3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手段及模式 | 第29-38页 |
3.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对象 | 第29-31页 |
3.1.1 网络暴力治理对象构成 | 第29-30页 |
3.1.2 治理对象权责认定 | 第30-31页 |
3.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手段 | 第31-34页 |
3.2.1 基于网民与行业自律的基础性治理 | 第32-33页 |
3.2.2 基于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度性治理 | 第33页 |
3.2.3 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过程性治理 | 第33-34页 |
3.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模式 | 第34-38页 |
3.3.1 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 第34-35页 |
3.3.2 行业与个人自律型治理模式 | 第35-36页 |
3.3.3 司法机关强势介入型治理模式 | 第36-38页 |
第4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现状 | 第38-47页 |
4.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取得成效 | 第38-40页 |
4.1.1 网络暴力监管体系完善化 | 第38-39页 |
4.1.2 网络暴力责任人明晰化 | 第39-40页 |
4.1.3 网络行为实名制常态化 | 第40页 |
4.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存在问题 | 第40-43页 |
4.2.1 网络暴力治理主体单一 | 第41页 |
4.2.2“信息过滤”为主的治理手段滞后 | 第41-42页 |
4.2.3 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可操作性弱 | 第42-43页 |
4.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3-47页 |
4.3.1 移动端信息“时效性”强难以事前控制 | 第43-45页 |
4.3.2 参与主体价值观“多元化”难以事中引导 | 第45页 |
4.3.3 移动端传播渠道“多样化”难以事后追责 | 第45-47页 |
第5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治理体系构建 | 第47-61页 |
5.1 注重移动端网络暴力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47-51页 |
5.1.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7-48页 |
5.1.2 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 | 第48-50页 |
5.1.3 支持公众有序参与治理 | 第50-51页 |
5.2 增强移动端网络暴力治理环节综合化 | 第51-55页 |
5.2.1 提升职能部门治理移动互联网能力 | 第51-52页 |
5.2.2 加强移动端网络暴力的治理技术 | 第52-53页 |
5.2.3 提高移动端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 第53-55页 |
5.3 重视移动端网络暴力治理手段法制化 | 第55-61页 |
5.3.1 治理网络暴力法律应遵循的原则 | 第55-56页 |
5.3.2 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 | 第56-58页 |
5.3.3 加大网络暴力侵权主体惩治力度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