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内表面化学镀铜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泡沫炭第10-12页
        1.1.1 特性及应用第10-11页
        1.1.2 泡沫炭的改性方法第11-12页
    1.2 化学镀铜的基本原理第12-14页
        1.2.1 化学热力学原理第13页
            1.2.1.1 金属氢化物原理第13页
            1.2.1.2 金属氢氧化物原理第13页
        1.2.2 化学动力学原理第13-14页
        1.2.3 电化学原理第14页
    1.3 甲醛还原铜和次磷酸钠还原铜过程第14-16页
        1.3.1 甲醛还原铜的电化学过程第14页
        1.3.2 次磷酸钠还原铜过程第14-16页
            1.3.2.1 原子氢过程第14-15页
            1.3.2.2 电化学过程第15-16页
    1.4 环保型还原剂第16-20页
        1.4.1 环保型还原剂的种类第16-17页
        1.4.2 环保型化学镀铜的发展第17-19页
            1.4.2.1 次磷酸钠化学镀铜的发展第17-18页
            1.4.2.2 乙醛酸及其他化学镀铜的发展第18-19页
        1.4.3 次磷酸钠还原铜镀液的制备第19-20页
            1.4.3.1 镀液组成第19-20页
            1.4.3.2 镀液配制方法第20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镀液流动方式对泡沫炭内表面化学镀铜影响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22-23页
        2.2.1 实验试剂第22页
        2.2.2 仪器设备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3.1 实验材料第23页
        2.3.2 实验装置第23-24页
        2.3.3 工艺流程与施镀条件第24页
            2.3.3.1 工艺流程第24页
            2.3.3.2 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第24页
        2.3.4 实验第24-25页
        2.3.5 性能表征第25-26页
            2.3.5.1 沉积速率第25页
            2.3.5.2 SEM第25页
            2.3.5.3 压缩强度第25页
            2.3.5.4 电阻率第25-26页
            2.3.5.5 XRD第2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2.4.1 镀液流动方式对铜增重率轴向分布的影响第26-27页
        2.4.2 镀液流动方式对镀层宏观表面形态轴向分布的影响第27-29页
        2.4.3 镀液流动方式对镀层微观表面形貌轴向分布的影响第29页
        2.4.4 镀液流动方式对镀铜泡沫炭压缩强度轴向分布的影响第29-30页
        2.4.5 镀液流动方式对镀层电导率轴向分布的影响第30-31页
        2.4.6 双向流动镀中镀铜泡沫炭的微晶参数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甲醛化学还原铜的电化学分析第32-48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孔隙镀覆的实现要求第32-35页
        3.2.1 实现镀覆铜的基本条件第32页
        3.2.2 沉积速率与流动速率第32-35页
            3.2.2.1 沉积速率第32-33页
            3.2.2.2 流动速率第33-35页
    3.3 电化学分析第35-46页
        3.3.1 实验第35-36页
            3.3.1.1 实验流程、仪器与试剂第35页
            3.3.1.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3.3.2 Cu(Ⅱ)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36-38页
        3.3.3 甲醛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38-41页
        3.3.4 甲醛阳极极化的特性研究第41-43页
            3.3.4.1 甲醛浓度对甲醛阳极极化的影响第41页
            3.3.4.2 2,2’-联吡啶浓度对甲醛阳极极化的影响第41-42页
            3.3.4.3 pH对甲醛阳极极化的影响第42-43页
        3.3.5 Cu(Ⅱ)阴极极化的特性研究第43-46页
            3.3.5.1 硫酸铜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43页
            3.3.5.2 EDTA二钠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43-44页
            3.3.5.3 酒石酸钾钠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44-45页
            3.3.5.4 2,2’-联吡啶浓度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45-46页
            3.3.5.5 pH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46页
    3.4 本章小节第46-48页
第四章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48页
        4.2.1 实验材料第48页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8页
    4.3 实验方法第48-49页
    4.4 镀液组成与工艺条件对化学镀铜的影响第49-58页
        4.4.1 硫酸铜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49-50页
        4.4.2 络合剂与铜盐的配比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0-51页
        4.4.3 硫酸镍与铜盐配比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1-52页
        4.4.4 还原剂与络合剂的配比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2-54页
        4.4.5 亚铁氰化钾浓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4-55页
        4.4.6 pH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5-56页
        4.4.7 温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第56-57页
        4.4.8 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次磷酸钠还原铜的电化学分析第60-72页
    5.1 实验方法第60页
    5.2 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60-65页
        5.2.1 Cu(Ⅱ)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60-62页
        5.2.2 次磷酸钠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62-65页
    5.3 阴极和阳极极化的特性研究第65-71页
        5.3.1 次磷酸钠阳极极化的特性研究第65-68页
            5.3.1.1 次磷酸钠浓度对次磷酸钠阳极极化的影响第65-66页
            5.3.1.2 硫酸镍浓度对次磷酸钠阳极极化的影响第66页
            5.3.1.3 亚铁氰化钾浓度对次磷酸钠阳极极化的影响第66-67页
            5.3.1.4 pH对次磷酸钠阳极极化的影响第67-68页
        5.3.2 Cu(Ⅱ)阴极极化的特性研究第68-71页
            5.3.2.1 硫酸铜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68页
            5.3.2.2 柠檬酸钠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68-69页
            5.3.2.3 硫酸镍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69-70页
            5.3.2.4 亚铁氰化钾浓度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70页
            5.3.2.5 pH对Cu(Ⅱ)阴极极化的影响第70-71页
    5.4 本章小节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石膏处理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下一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