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管理及模型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信用风险的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我国信用风险特点第10-11页
    1.2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与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1 研究目标第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4-15页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模型概述第15-24页
    2.1 信用风险基础理论第15-16页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第15页
        2.1.2 信用风险的来源第15页
        2.1.3 信用风险特点第15-16页
    2.2 相关度量模型的简单介绍第16-24页
        2.2.1 基于财务分析指标的模型:Z值评分模型与ZETA模型第16-18页
        2.2.2 基于市场价值的违约模型:KMV模型第18-19页
        2.2.3 基于信用等级转移的Credit Metrics模型第19-20页
        2.2.4 基于财险精算方法的违约模型:?RiskCredit模型第20-21页
        2.2.5 基于信用等级转移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第21-22页
        2.2.6 现代不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第22-24页
第3章 基于我国现状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选择第24-30页
    3.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现状第24-25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应用现状第25-26页
    3.3 KMV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可行性分析第26-30页
        3.3.1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适用性比较第26-28页
        3.3.2 选择KMV模型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第28-30页
第4章 基于KMV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第30-37页
    4.1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4.1.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第30-31页
        4.1.2 Merton风险债务定价理论第31页
    4.2 KMV模型的基础框架及研究方法第31-34页
        4.2.1 资产价值和资产收益率波动性的估计第31-32页
        4.2.2 估计违约点,计算违约距离( DD )第32-33页
        4.2.3 基于违约距离的预期违约率( EDF )的计算第33-34页
    4.3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现状的 KMV 模型数据的选取——KMV 模型在我国应用的修正第34-37页
        4.3.1 对股权价值EV的选定第34页
        4.3.2 对于违约点的选取第34-35页
        4.3.3 时间参数???tT)(第35页
        4.3.4 无风险利率fr的选取第35页
        4.3.5 股权价值的波动率E? 的设定第35-37页
第5章 修正后的KMV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第37-50页
    5.1 样本的选取第37-38页
    5.2 参数设定与实证过程第38-47页
    5.3 实证结果分析第47-48页
    5.4 本文实证研究的局限性第48-50页
第6章 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管理及提高模型有效性的建议第50-54页
    6.1 改善我国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环境第50-51页
        6.1.1 微观经济基础改善第50页
        6.1.2 宏观经济环境改善第50-51页
    6.2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第51-52页
        6.2.1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第51页
        6.2.2 对不同贷款分类发放的对策化建议第51页
        6.2.3 商业银行内部应实行完善的数据库制度第51-52页
    6.3 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第52页
    6.4 实行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制度第52-54页
        6.4.1 传统内部评级制度的优势第52-53页
        6.4.2 外部评级制度的优势第53页
        6.4.3 我国应该实行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制度第53-54页
附录 1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59-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