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使用运载器初期再入段制导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重复使用运载器概述 | 第16-17页 |
1.2 RLV初期再入段概述 | 第17-18页 |
1.3 初期再入段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初期再入制导方案 | 第23-2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初期再入制导问题 | 第23-25页 |
2.2.1 总体约束 | 第23-24页 |
2.2.2 飞行任务 | 第24-25页 |
2.2.3 不确定性 | 第25页 |
2.2.4 控制指令约束 | 第25页 |
2.3 初期再入制导方案 | 第25-28页 |
2.3.1 标称轨迹设计 | 第25-27页 |
2.3.2 制导律设计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对象建模与特性分析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数学模型建模 | 第29-31页 |
3.2.1 坐标系定义 | 第29-30页 |
3.2.2 三自由度模型 | 第30-31页 |
3.3 飞行器对象特性分析 | 第31-36页 |
3.3.1 气动布局 | 第31-32页 |
3.3.2 升阻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3 配平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标称轨迹设计与分析 | 第37-61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迎角剖面规划 | 第37-41页 |
4.2.1 迎角大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迎角下压时机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3 迎角剖面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 初始轨迹角-速度范围设计 | 第41-44页 |
4.3.1 初始轨迹角对再入飞行状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2 初始轨迹角对再入飞行安全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 再入走廊设计 | 第44-47页 |
4.4.1 再入走廊 | 第45-46页 |
4.4.2 迎角的影响 | 第46页 |
4.4.3 再入走廊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4.5 标称轨迹设计 | 第47-60页 |
4.5.1 原理分析 | 第48-50页 |
4.5.2 分段设计方法 | 第50-56页 |
4.5.3 轨迹性能分析 | 第56-60页 |
4.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制导律设计与分析 | 第61-75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制导律设计 | 第61-64页 |
5.2.1 纵向制导 | 第61-62页 |
5.2.2 横侧向制导 | 第62-64页 |
5.3 航程修正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5.4 制导律性能分析 | 第66-74页 |
5.4.1 标称状态仿真 | 第66-68页 |
5.4.2 不确定性仿真 | 第68-74页 |
5.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5-76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献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