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杨树吸收与利用的氮素形态 | 第7-8页 |
1.1.1 氮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 第7页 |
1.1.2 氮素对林木材质的影响 | 第7-8页 |
1.2 氮素营养物质的转运蛋白 | 第8-10页 |
1.2.1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 | 第8页 |
1.2.2 铵转运蛋白(AMT) | 第8-10页 |
1.3 NLP基因对氮素同化基因的调控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2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重鉴定 | 第13-24页 |
2.1 材料 | 第13页 |
2.2 方法 | 第13-15页 |
2.2.1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13页 |
2.2.2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间进化分析 | 第13-14页 |
2.2.3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14页 |
2.2.4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与保守序列的识别 | 第14-15页 |
2.3 结果 | 第15-22页 |
2.3.1 毛果杨PtrAMT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15页 |
2.3.2 直系同源与旁系同源分析 | 第15页 |
2.3.3 基因结构与保守序列分布分析 | 第15-19页 |
2.3.4 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19-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小黑杨AMT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 第24-34页 |
3.1 材料 | 第24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3.1.2 杨树的培养 | 第24页 |
3.1.3 EST数据的下载 | 第24页 |
3.1.4 所需试剂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7页 |
3.2.1 杨树休眠花芽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3.2.2 杨树组织样品RNA提取 | 第25页 |
3.2.3 杨树组织样品RNA的反转录 | 第25页 |
3.2.4 杨树各组织cDNA文库数据以及EST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2.5 PtrAMT基因家族成员引物设计与半定量PCR实验体系 | 第25-27页 |
3.3 结果 | 第27-31页 |
3.3.1 AMT基因家族成员全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3.3.2 AMT基因家族成员氮饥饿状态下表达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3.3.3 AMT基因家族成员氮回补状态下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页 |
3.3.4 AMT基因家族成员在茎中的空间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3.4.1 PtrAMT基因家族成员在杨树中介导铵盐的吸收 | 第31-32页 |
3.4.2 PtrAMT基因家族成员响应环境中氮素浓度变化表达模式 | 第32-34页 |
4 毛果杨NLP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3页 |
4.1 材料 | 第34页 |
4.2 方法 | 第34-35页 |
4.2.1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的确定 | 第34页 |
4.2.2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蛋白质序列理化性质与细胞定位分析 | 第34页 |
4.2.3 PtrNLP直系与旁系同源分析 | 第34页 |
4.2.4 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34页 |
4.2.5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4页 |
4.2.6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 第34页 |
4.2.7 PtrAMT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 第34-35页 |
4.3 结果 | 第35-41页 |
4.3.1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35页 |
4.3.2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的进化与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35页 |
4.3.3 PtrNLP基因家族成员在毛果杨各组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5-36页 |
4.3.4 PtrAMT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NRE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36-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