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5页 |
| 2.1 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 2.1.1 区域经济概念 | 第18页 |
| 2.1.2 区域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 2.2 区域物流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2.2.1 区域物流概念 | 第20-21页 |
| 2.2.2 区域物流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 2.3 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 2.3.1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 2.3.2 协同发展相关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第25-40页 |
| 3.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25-26页 |
| 3.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总括分析 | 第26-30页 |
| 3.2.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 第26页 |
| 3.2.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 3.3 基于ISM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第30-40页 |
| 3.3.1 ISM模型概况及改进方法 | 第30-33页 |
| 3.3.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3.3.3 基于ISM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分析 | 第34-40页 |
| 第四章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5页 |
| 4.1 评价模型基本思路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页 |
| 4.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1页 |
| 4.3 协同度及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 第41-45页 |
| 4.3.1 复合系统改进模型——区域内协同度 | 第41-43页 |
| 4.3.2 耦合函数一区域间协同度 | 第43页 |
| 4.3.3 协同弹性——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 第45-59页 |
| 5.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 第45-50页 |
| 5.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况 | 第45页 |
| 5.1.2 京津冀经济与物流发展现状 | 第45-50页 |
| 5.2 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评价 | 第50-55页 |
| 5.2.1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 | 第51页 |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1页 |
| 5.2.3 协同度评价过程 | 第51-54页 |
| 5.2.4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5.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5-59页 |
| 5.3.1 统一物流发展规划,加强区域物流合作 | 第55-56页 |
| 5.3.2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 第56-57页 |
| 5.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管理体系 | 第57页 |
| 5.3.4 拓宽物流融资渠道,加大物流资金投入 | 第57-58页 |
| 5.3.5 优化物流业人员规模,提高物流业人才素质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1 ISM模型的matlab程序 | 第65-66页 |
| 附录2 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原始数据及标准化数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