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的起源、价值与传承研究--以广西贺州客家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擂茶的产生、发展和流变 | 第15-21页 |
一、擂茶简介 | 第15页 |
二、擂茶的萌芽时期 | 第15-17页 |
三、擂茶的发展时期 | 第17-19页 |
四、擂茶的衰落时期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客家与擂茶的渊源 | 第21-26页 |
一、客家与土家、苗族擂茶 | 第21-23页 |
二、客家擂茶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一) 食用形式多样 | 第23页 |
(二) 分布地域广泛 | 第23页 |
(三) 客家传统饮食代表之一 | 第23-24页 |
三、擂茶在客家流传的原因 | 第24-26页 |
(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24页 |
(二) 经济条件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三) 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客家擂茶的保存现状 | 第26-34页 |
一、客家擂茶的分布及各地异同 | 第26-29页 |
(一) 客家擂茶的分布状况 | 第26-29页 |
1、广东客家擂茶 | 第26-27页 |
2、福建客家擂茶 | 第27页 |
3、江西客家擂茶 | 第27-28页 |
4、海外客家擂茶 | 第28-29页 |
(二) 各地客家擂茶异同 | 第29页 |
二、广西贺州客家擂茶个案调查 | 第29-34页 |
(一) 贺州概况 | 第30页 |
(二) 贺州擂茶的分布及来源 | 第30-31页 |
(三) 贺州擂茶的制作方法 | 第31-32页 |
(四) 贺州客家擂茶的饮用习俗 | 第32-34页 |
1、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一 | 第32页 |
2、不同时令擂茶习俗有所变化 | 第32页 |
3、用擂茶作待客之礼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擂茶的社会价值 | 第34-43页 |
一、擂茶的养生价值 | 第34-36页 |
(一) 健胃消食,减肥排脂 | 第34页 |
(二) 防治疾病,祛湿避瘴 | 第34-35页 |
(三) 营养丰富均衡,调理身心 | 第35-36页 |
二、擂茶的文化价值 | 第36-40页 |
(一) 擂茶之“俗” | 第36-37页 |
1、擂茶是一种饮食民俗 | 第36页 |
2、“雅”茶文化源于“俗 | 第36-37页 |
(二) 擂茶之“雅” | 第37-39页 |
1、体现了和谐观念 | 第37-38页 |
2、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 第38页 |
3、体现了“茶道”精神 | 第38-39页 |
(三) 擂茶之雅俗共存 | 第39-40页 |
三、擂茶的经济价值 | 第40-43页 |
(一) 擂茶经济之可行性 | 第40-41页 |
(二) 可开发的擂茶产品 | 第41-43页 |
第六章 贺州客家擂茶的传承问题及对策 | 第43-54页 |
一、贺州客家擂茶的传承现状 | 第43-44页 |
二、传承不容乐观的原因简析 | 第44-48页 |
(一) 客观原因 | 第44-46页 |
1、缺少传承的文化氛围 | 第44-45页 |
2、缺乏制作工具 | 第45-46页 |
3、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46页 |
(二) 主观原因 | 第46-48页 |
1、对传统饮食主观意识的忽略 | 第46-47页 |
2、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改变 | 第47页 |
3、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的不同 | 第47-48页 |
三、擂茶传承走出困境的对策 | 第48-54页 |
(一) 培养客家人的文化自觉 | 第48-50页 |
1、改变民众对擂茶及其文化的认知 | 第49页 |
2、重视客家精英群体的带动作用 | 第49-50页 |
(二) 借助外力,提高擂茶传承力 | 第50-54页 |
1、丰富擂茶的内涵 | 第50-51页 |
2、广泛开展区域合作 | 第51-52页 |
3、加大宣传力度 | 第52页 |
4、借助旅游业发展擂茶习俗 | 第52-54页 |
第七章 传承擂茶习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54-57页 |
一、有利的社会背景 | 第54页 |
二、新形势下擂茶的发展 | 第54-57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