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在轨捕获机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2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第21-39页
    2.1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结构简介第21-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6页
        2.2.1 位姿描述第22-24页
        2.2.2 坐标变换第24-25页
        2.2.3 齐次变换第25-26页
    2.3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第26-37页
        2.3.1 位置正解模型第27-30页
        2.3.2 位置逆解模型第30-31页
        2.3.3 Bricard机构模型第31-34页
        2.3.4 动平台中心点速度模型第34-37页
    2.4 实例计算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第39-49页
    3.1 SimMechanics基本模块简介第39-40页
    3.2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SimMechanics模型第40-43页
        3.2.1 SolidWorks与SimMechanics的数据交换第40-41页
        3.2.2 创建SimMechanics模型第41-43页
    3.3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仿真分析第43-47页
        3.3.1 运动学逆解仿真分析第43-45页
        3.3.2 运动学正解仿真分析第45-47页
    3.4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7-48页
    3.5 本章小节第48-49页
4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第49-59页
    4.1 轨迹的生成第49-52页
        4.1.1 空间直线插补第49-50页
        4.1.2 空间圆弧插补第50-52页
    4.2 速度规划第52-54页
    4.3 轨迹规划第54-57页
        4.3.1 捕获过程规划第54-56页
        4.3.2 捕获后调姿规划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5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研究第59-75页
    5.1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PID控制器设计第59-64页
        5.1.1 PID控制器设计第59-60页
        5.1.2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PID轨迹跟踪控制仿真第60-64页
    5.2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模糊PID控制器设计第64-73页
        5.2.1 模糊控制算法第64-65页
        5.2.2 模糊PID控制算法第65-66页
        5.2.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第66-70页
        5.2.4 变拓扑并联机器人模糊PID轨迹跟踪控制仿真第70-73页
    5.3 两种控制器性能比较第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6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卓恶意应用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车辆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