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多氯联苯及其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1.1.1 多氯联苯 | 第10-11页 |
1.1.2 多氯联苯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第12-14页 |
1.2.1 植物对PCBs的直接作用 | 第12-13页 |
1.2.2 根际效应 | 第13-14页 |
1.3 丛枝菌根真菌修复 | 第14-16页 |
1.3.1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5页 |
1.3.2 丛枝菌根真菌对有机污染降解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其他措施 | 第16-18页 |
1.4.1 农艺措施 | 第16-17页 |
1.4.2 生物质炭 | 第17-18页 |
2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2.1 立题依据 | 第18-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2.1 间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19页 |
2.2.2 轮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19页 |
2.2.3 AM真菌对生物质炭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3 间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21-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3.1.3 植物生物量与AM真菌侵染率 | 第22页 |
3.1.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2页 |
3.1.5 PCBs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3.1.6 土壤微生物分析 | 第23页 |
3.1.7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3.2.1 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以及植物生物量 | 第23-25页 |
3.2.2 土壤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 | 第25-27页 |
3.2.3 土壤PCBs降解 | 第27-28页 |
3.2.4 土壤PCBs同系物组成结构 | 第28-29页 |
3.3 讨论 | 第29-31页 |
3.3.1 间作对AM真菌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3.2 间作条件下AM真菌对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间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降解及其同系物组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结论 | 第31-32页 |
4 轮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32-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4.1.3 植物生物量与AM真菌侵染率 | 第32页 |
4.1.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32页 |
4.1.5 PCBs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4.1.6 土壤微生物分析 | 第33页 |
4.1.7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4.2.1 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以及植物生物量 | 第33-35页 |
4.2.2 土壤PCBs降解 | 第35-36页 |
4.2.3 土壤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 | 第36-39页 |
4.2.4 土壤PCBs同系物组成结构 | 第39-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4.3.1 轮作对AM真菌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页 |
4.3.2 轮作条件下AM真菌对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3 轮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降解及其同系物组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5 AM真菌对生物质炭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影响 | 第43-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5.1.3 植物生物量与AM真菌侵染率 | 第43-44页 |
5.1.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44页 |
5.1.5 PCBs含量测定 | 第44页 |
5.1.6 土壤微生物分析 | 第44页 |
5.1.7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5.2.1 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以及植物生物量 | 第44-47页 |
5.2.2 土壤PCBs降解 | 第47-48页 |
5.2.3 土壤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 | 第48-52页 |
5.2.4 土壤PCBs同系物组成结构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6页 |
5.3.1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2 生物质炭及AM真菌对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3 生物质炭及AM真菌对PCBs降解及其同系物组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 结论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59页 |
6.1.1 间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57页 |
6.1.2 轮作条件下AM真菌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57页 |
6.1.3 AM真菌对生物质炭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影响 | 第57-5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