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第20-2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2.2 框架结构 | 第21-23页 |
1.3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4-36页 |
2.1 文献梳理的总体思路 | 第24-25页 |
2.2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 | 第25-28页 |
2.2.1 区域经济收敛还是发散? | 第25-26页 |
2.2.2 中国人口分布的趋势与内在合理性 | 第26-27页 |
2.2.3 经济布局与区域政策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2.3 区域协同的阻碍:市场分割 | 第28-32页 |
2.3.1 国内市场分割的检验和测度 | 第28-29页 |
2.3.2 国内市场分割的内在激励 | 第29-30页 |
2.3.3 国内市场分割对区域协同的阻碍机制 | 第30-32页 |
2.4 国内市场整合推动区域协调的可行性 | 第32-35页 |
2.4.1 迁移谜题 | 第32-34页 |
2.4.2 国内市场整合与省际贸易 | 第34-35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35-36页 |
第3章 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与财税激励 | 第36-52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36-37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37-41页 |
3.2.1 模型设定方法选取 | 第37-39页 |
3.2.2 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39-41页 |
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3.3.1 三类检验方案与估计结果对照 | 第41-44页 |
3.3.2 稳健性检验 | 第44-45页 |
3.4 财税结构如何影响市场分割策略互动 | 第45-50页 |
3.4.1 东部地区财税结构对本省及邻近市场分割的影响: 以北京为例 | 第46-47页 |
3.4.2 中部地区财税结构对本省及邻近市场分割的影响: 以江西为例 | 第47-48页 |
3.4.3 西部地区财税结构对本省及邻近市场分割的影响: 以甘肃为例 | 第48-50页 |
3.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市场分割下的生产率准入门槛与“中国制造” | 第52-72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52-53页 |
4.2 文献回顾 | 第53-55页 |
4.3 机制分析 | 第55-58页 |
4.3.1 国内市场分割、市场规模与生产率准入门槛 | 第56-57页 |
4.3.2 国内市场分割、市场规模与企业出口决策 | 第57-58页 |
4.4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58-62页 |
4.4.1 计量模型设定 | 第58-59页 |
4.4.2 变量的选取与测度 | 第59-61页 |
4.4.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61-62页 |
4.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62-71页 |
4.5.1 市场条件与异质性企业出口倾向的面板概率回归分析 | 第62-64页 |
4.5.2 各因素对企业出口决策影响的区域差异 | 第64-65页 |
4.5.3 市场条件与新企业的出口 | 第65-66页 |
4.5.4 市场条件与异质性企业出口密度的分位数面板回归分析 | 第66-68页 |
4.5.5 企业国内外市场的多项选择检验: Multinomial Logit回归分析 | 第68-71页 |
4.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国内市场整合与省际交界贫困 | 第72-83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73-74页 |
5.3 省际交界区域的集中连片贫困现象及其理论解释 | 第74-77页 |
5.3.1 我国县域单位经济发展水平 | 第74-76页 |
5.3.2 理论解释与机制分析 | 第76-77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77-80页 |
5.4.1 样本和数据 | 第77-78页 |
5.4.2 模型设定与计量策略 | 第78-80页 |
5.5 省际交界地带协调发展的可行思路 | 第80-81页 |
5.6 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经济梯度、省际贸易与俱乐部合作 | 第83-99页 |
6.1 引言 | 第83-84页 |
6.2 文献扼要回顾 | 第84-85页 |
6.3 理论与机制 | 第85-88页 |
6.3.1 重叠需求理论与省际贸易“俱乐部合作” | 第85-86页 |
6.3.2 梯度合作博弈模型 | 第86-88页 |
6.4 模型设定与计量策略 | 第88-93页 |
6.4.1 模型选择 | 第88-91页 |
6.4.2 样本、变量与数据 | 第91-92页 |
6.4.3 省际贸易“俱乐部合作”的散点图示 | 第92-93页 |
6.5 检验与估计 | 第93-97页 |
6.5.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93页 |
6.5.2 经济梯度与省际贸易密度的非参数拟合 | 第93-94页 |
6.5.3 半参数个体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估计 | 第94-97页 |
6.6 小结 | 第97-99页 |
第7章 市场潜力驱动下的人口集聚与区域均衡发展 | 第99-113页 |
7.1 引言 | 第99-100页 |
7.2 文献回顾: 市场潜力、人口迁移与空间集聚 | 第100-102页 |
7.3 市场潜力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机制 | 第102-105页 |
7.4 计量模型设置 | 第105-106页 |
7.4.1 人口潜力计量模型的设定和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 第105页 |
7.4.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生产率作用的计量方程 | 第105-106页 |
7.5 指标测度与数据说明 | 第106-107页 |
7.6 实证检验结果 | 第107-111页 |
7.6.1 人口省际迁移方程估计结果 | 第107-109页 |
7.6.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生产率的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的迹象 | 第109-111页 |
7.7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8章 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113-119页 |
8.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可能的贡献 | 第113-115页 |
8.2 理论和政策启示 | 第115-119页 |
8.2.1 理论启示 | 第115页 |
8.2.2 政策建议 | 第115-119页 |
结论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