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1-24页
2 建筑工业化及建筑工业化政策相关理论第24-43页
    2.1 建筑工业化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4-31页
        2.1.1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第24页
        2.1.2 建筑工业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24-26页
        2.1.3 建筑工业化应用的优势与障碍第26-29页
        2.1.4 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第29-31页
    2.2 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梳理第31-38页
        2.2.1 国家政策第31-32页
        2.2.2 地方政策第32-38页
    2.3 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传导机制分析第38-43页
        2.3.1 土地政策的传导机制第39页
        2.3.2 规划方面政策的传导机制第39-40页
        2.3.3 财经政策的传导机制第40-41页
        2.3.4 建设环节支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41-43页
3 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第43-56页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43-46页
        3.1.1 系统动力学的来源与发展第43页
        3.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指导思想第43-44页
        3.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第44-45页
        3.1.4 系统动力学的系统结构描述法第45-46页
    3.2 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46-51页
        3.2.1 系统目标第46页
        3.2.2 系统假设第46-47页
        3.2.3 系统边界第47-51页
    3.3 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第51-56页
        3.3.1 系统结构分析第51页
        3.3.2 系统因果关系回路图第51-53页
        3.3.3 系统存量流量图第53-56页
4 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第56-80页
    4.1 构建系统模型方程第56-67页
    4.2 系统运行趋势分析第67-71页
        4.2.1 工业化建筑开发成本第67-68页
        4.2.2 开发、购买意愿第68-69页
        4.2.3 工业化建筑供给量、总量第69-70页
        4.2.4 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第70-71页
    4.3 模型检验第71-73页
        4.3.1 模型结构检验第71-72页
        4.3.2 模型参数检验第72页
        4.3.3 模型真实性检验第72-73页
    4.4 系统敏感性分析第73-78页
        4.4.1 工业化建筑开发成本第73-75页
        4.4.2 开发、购买意愿第75-76页
        4.4.3 工业化建筑总量第76-78页
        4.4.4 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第78页
    4.5 模拟结果总结第78-80页
5 完善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建议第80-89页
    5.1 完善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的原则第80页
        5.1.1 市场化原则第80页
        5.1.2 科技进步原则第80页
        5.1.3 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第80页
    5.2 完善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第80-89页
        5.2.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第81-82页
        5.2.2 提升企业激励政策水平第82-83页
        5.2.3 探索消费者激励政策第83-84页
        5.2.4 加大技术研发支持第84-86页
        5.2.5 完善人才培养政策第86-87页
        5.2.6 分阶段调整政策重点第87-8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研究结论第89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A第95-9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9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多租户的云制造服务资源调度建模及其原型开发
下一篇: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