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油气田开发地质论证论文

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沉积相及成岩相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成岩相研究第9-10页
        1.2.2 浅水三角洲特征第10-12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页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第13-15页
        1.4.1 主要工作量第13-14页
        1.4.2 创新性成果第14-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5-22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15-16页
    2.2 地层特征第16-17页
    2.3 构造演化阶段第17-19页
    2.4 区域沉积背景及物源分析第19-21页
        2.4.1 区域沉积背景第19-20页
        2.4.2 物源分析第20-21页
    2.5 原油性质及开发特征第21-22页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第22-38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22-27页
        3.1.1 泥岩颜色第22页
        3.1.2 成分特征第22-23页
        3.1.3 结构特征第23-24页
        3.1.4 构造特征第24页
        3.1.5 岩石相划分第24-27页
        3.1.6 测井相特征第27页
    3.2 沉积微相研究第27-36页
        3.2.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7-28页
        3.2.2 单井相特征第28-29页
        3.2.3 连井相特征第29-31页
        3.2.4 平面相特征第31-32页
        3.2.5 沉积相模式第32-33页
        3.2.6 砂体展布规律第33-36页
    3.3 岩相组合特征第36-38页
第四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划分第38-55页
    4.1 成岩作用类型第38-43页
    4.2 成岩阶段划分第43-44页
    4.3 成岩相划分第44-53页
        4.3.1 成岩相类型及划分第44-47页
        4.3.2 单井成岩相分析第47-53页
    4.4 平面成岩相特征第53-55页
第五章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及优质储层分布预测第55-62页
    5.1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第55-59页
        5.1.1 让11致密区和前60低渗区特征解剖第55-57页
        5.1.2 储层控制因素第57-59页
    5.2 有利储层预测第59-62页
结论与认识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位移井下套管减阻扶正器设计
下一篇:LNG接收站大口径管线预冷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