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比较研究--经方原方剂量应用临床体会
目录 | 第1-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文献综述 | 第21-31页 |
综述一 汉代衡重折算考证 | 第21页 |
综述二 经方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 方剂角度研究 | 第21-22页 |
2 药物角度研究 | 第22页 |
综述三 《温病条辨》方药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 方剂角度研究 | 第22-24页 |
2 药物角度研究 | 第24-26页 |
综述小结:立题依据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42页 |
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31页 |
2 子课题之间的关系 | 第31页 |
3 研究范围 | 第31-32页 |
4 研究数据 | 第32页 |
·折算量 | 第32页 |
·一天量 | 第32页 |
·一次量 | 第32页 |
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单味药药量列表 | 第33页 |
·两味药的绝对剂量比例列表 | 第33页 |
6 “文献量”的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文献量”的概念 | 第33页 |
·为何选择“一次量”? | 第33页 |
·“文献量”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 第33-34页 |
·“文献量”与“临床量” | 第34页 |
·“文献量”与药物比例 | 第34页 |
·单味药物的不同药量层次比例关系 | 第34页 |
·药物的配伍比例关系 | 第34页 |
7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 第34-36页 |
·透过“比较研究”认识剂量理论 | 第35页 |
·“剂量功效关系”与“量效关系”的区别 | 第35-36页 |
8 具有多层次“剂量功效关系”的纳入条件 | 第36-39页 |
·纳入条件的制定 | 第36页 |
·符合要求的药物 | 第36-39页 |
·题目选择三味药的原因 | 第39页 |
9 导师姜良铎教授用药剂量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0 本课题的延伸研究——《仲景原意》书稿 | 第40-41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示意图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42-135页 |
第一章:桂枝研究 | 第42-55页 |
1 张仲景运用桂枝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略) | 第42-44页 |
2 吴鞠通运用桂枝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44-49页 |
·桂枝单味药“剂量功效关系”分析 | 第45-49页 |
·9.3-12.4g桂枝用于各种重证 | 第45页 |
·6.2-7.5g桂枝用于温通上焦阳气、散寒解表 | 第45-46页 |
·5.6g桂枝用于宣通阳气、温化寒湿 | 第46页 |
·5.0g桂枝用于甘温补虚、复建中阳 | 第46-47页 |
·3.7g桂枝用于助药配伍、引药外达 | 第47页 |
·其他特殊用量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3 吴鞠通与张仲景运用桂枝的剂量功效关系比较 | 第49-50页 |
4 姜良铎教授运用桂枝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50-55页 |
·运用桂枝的剂量统计 | 第50-51页 |
·加减法中运用桂枝的剂量统计 | 第51-52页 |
·从加减法中分析桂枝的剂量与功效关系 | 第52-54页 |
·姜良铎教授运用桂枝与张吴二氏的比较 | 第54-55页 |
·剂量跨度比较 | 第54页 |
·剂量功效层次比较 | 第54-55页 |
第二章:生姜研究 | 第55-84页 |
1 张仲景用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55-71页 |
·生姜单味药“剂量功效关系”分析 | 第58-63页 |
·62.5g生姜用于宣通上焦阳气 | 第58-59页 |
·41.7g生姜用于温通中上焦阳气 | 第59页 |
·31.3g生姜用于温中祛寒 | 第59-60页 |
·26.0生姜用于和胃降逆 | 第60页 |
·20.8g生姜用于和胃降逆、宣散水气 | 第60页 |
·15.6g生姜用于助宣散卫阳 | 第60-61页 |
·10.4g生姜用于佐药配伍 | 第61页 |
·其他特殊用量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生姜与桂枝的“剂量功效关系”异同比较 | 第63-65页 |
附:生姜“降逆止呕”的讨论 | 第64-65页 |
·生姜两味药配伍比例关系分析 | 第65-71页 |
·生姜配甘草 | 第66-67页 |
·生姜配芍药 | 第67-68页 |
·生姜配大枣 | 第68页 |
·生姜配桂枝 | 第68-69页 |
·生姜配附子 | 第69页 |
·生姜配柴胡、半夏、人参、黄芩 | 第69-70页 |
·生姜配麻黄、石膏 | 第70页 |
·生姜配白术、茯苓 | 第70-71页 |
2 吴鞠通运用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71-78页 |
附:关于生姜“一片”重量折算 | 第72页 |
·生姜单味药“剂量功效关系”分析 | 第72-77页 |
·7.5-9.3g生姜用于和胃降逆 | 第73页 |
·5.6-6.2g生姜用于助宣散卫阳 | 第73-74页 |
·3.7g生姜用于助宣通卫阳 | 第74页 |
·其他剂量 | 第74-75页 |
·“生姜汁”用于热证中和胃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吴鞠通与张仲景运用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比较 | 第77-78页 |
3 姜良铎教授运用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78-84页 |
·运用生姜的剂量统计 | 第78-79页 |
·加减法中运用生姜的剂量统计 | 第79-81页 |
·从加减法中分析生姜的剂量与功效关系 | 第81-82页 |
·姜良铎教授运用生姜与张吴二氏的比较 | 第82-84页 |
·剂量跨度比较 | 第82-83页 |
·剂量功效层次比较 | 第83-84页 |
第三章:芍药研究 | 第84-123页 |
1 张仲景用芍药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84-107页 |
·论张仲景运用芍药在通降营血——兼论桂枝汤方义 | 第86-93页 |
·芍药的“双重作用”问题 | 第86-87页 |
·芍药的本草考证 | 第87-88页 |
·芍药的性味功效 | 第88页 |
·桂枝汤方义的重新解释 | 第88-90页 |
·多首经方中芍药功效的重新认识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页 |
·芍药单味药“剂量功效关系”分析 | 第93-97页 |
·31.3g芍药用于通降营气、补益营血 | 第93页 |
·20.8g芍药用于通降营气、补益营血 | 第93-94页 |
·15.6g芍药用于通降营气、调和营卫 | 第94-95页 |
·10.4g芍药用于通降营气、助调和营卫 | 第95页 |
·1.3g-2.3g芍药用于通降营气,治手足厥逆 | 第95页 |
·其他特殊用量 | 第95-96页 |
·张仲景对重剂芍药减量的提醒 | 第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芍药与桂枝、生姜的“剂量功效关系”异同比较 | 第97-98页 |
·芍药两味药配伍比例关系分析 | 第98-105页 |
·芍药配甘草 | 第101-102页 |
·芍药配桂枝 | 第102页 |
·芍药配大枣 | 第102-103页 |
·芍药配生姜 | 第103页 |
·芍药配半夏 | 第103-104页 |
·芍药配附子 | 第104页 |
·芍药配细辛、干姜、五味子 | 第104页 |
·芍药配白术、茯苓 | 第104-105页 |
·芍药配麻黄 | 第105页 |
·芍药配葛根 | 第105页 |
·桂枝、生姜、芍药的配伍比例关系组合比较 | 第105-107页 |
2 吴鞠通运用芍药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107-115页 |
·吴鞠通对于“芍药”功效的论述 | 第108-111页 |
·吴氏认为古之“芍药”当为“白芍” | 第108-109页 |
·吴氏对芍药味苦认识的矛盾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页 |
·芍药单味药“剂量功效关系”分析 | 第111-115页 |
·7.5-9.3g芍药用于收敛三阴阴液 | 第111-112页 |
·5.0-6.2g芍药用于敛阴或行血祛瘀 | 第112页 |
·3.7g芍药用于敛阴、行血祛瘀或治痢 | 第112-113页 |
·1.2-2.5g芍药用于助补阴或行血治痢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3 吴鞠通与张仲景运用芍药的剂量功效关系比较 | 第115-116页 |
4 姜良铎教授运用芍药的剂量功效关系研究 | 第116-123页 |
·运用芍药的剂量统计 | 第116-118页 |
·加减法中运用芍药的剂量统计 | 第118-120页 |
·从加减法中分析芍药的剂量与功效关系 | 第120-121页 |
·姜良铎教授运用芍药与张吴二氏的比较 | 第121-123页 |
·剂量跨度比较 | 第121-122页 |
·剂量功效层次比较 | 第122-123页 |
第四章:讨论 | 第123-135页 |
1 从剂量与药性看张仲景的配伍理论 | 第123-124页 |
2 张仲景独有的“配伍剂量加减法” | 第124-125页 |
3 经方的理论特点与价值刍议 | 第125-126页 |
·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 | 第125-126页 |
·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 | 第126页 |
·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 | 第126页 |
4 并非所有药物皆具有“多层次”的剂量功效关系 | 第126-127页 |
5 吴鞠通在张仲景的用药基础上有继承而发展 | 第127-128页 |
6 吴鞠通在经方用量折算的矛盾现象 | 第128-129页 |
7 吴鞠通在煎服法上的“渣再煮”目的 | 第129-130页 |
8 姜良铎教授运用三药的剂量综合比较 | 第130-131页 |
9 姜良铎教授运用三药剂量与张吴二氏的古今比较 | 第131-132页 |
10 中药“常用量”的问题 | 第132-135页 |
第三部分 经方原方剂量应用临床体会 | 第135-143页 |
1 经方原方与剂量的争议 | 第135页 |
2 经方原方的临床应用 | 第135-136页 |
·病案来源与收录时地 | 第135页 |
·药物来源与法规问题 | 第135页 |
·疗效评价 | 第135-136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6页 |
3 运用原方剂量的基本概念 | 第136-137页 |
·何谓“原方”? | 第136页 |
·何谓“原方剂量”? | 第136页 |
·原方剂量并非等于“大量” | 第136-137页 |
4 典型病案举例 | 第137-138页 |
·桂枝汤案 | 第137页 |
·小柴胡汤案 | 第137页 |
·瓜萎薤白白酒汤案 | 第137-138页 |
5 结果统计 | 第138-140页 |
·运用经方数量统计 | 第138页 |
·“主诉治愈”的疗效统计 | 第138-139页 |
·“主诉减半”的疗效统计 | 第139-140页 |
·菲律宾义诊病案统计 | 第140页 |
6 临床体会与讨论 | 第140-142页 |
·古方能为今用 | 第140页 |
·“一剂知、两剂已”的速效 | 第140页 |
·经方并非不能长期服用 | 第140-141页 |
·原方剂量拉伸距离甚广 | 第141页 |
·临床并非必须“灵活加减” | 第141页 |
·经方煎服法方便患者 | 第141页 |
·翻煎破坏方剂配伍关系 | 第141页 |
·使用经方必须注意药物质量 | 第141页 |
·打破“常用量”的局限 | 第141-142页 |
·使用“原方”必须重视“原意” | 第142页 |
7 结语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149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43-147页 |
2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7页 |
·剂量理论研究 | 第147-148页 |
·实用价值 | 第148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