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s | 第9-12页 |
英文縮略词 | 第12-14页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 病名溯源 | 第14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4-17页 |
·古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 第14-15页 |
·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 第15-17页 |
·现代医家对激素依赖型哮喘的认识 | 第17页 |
3 中医对哮病的治疗 | 第17-21页 |
·古代治疗哮喘的证治方药 | 第17-18页 |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证治方药 | 第18-20页 |
·中医对激素依赖型哮喘的证治方药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4-35页 |
1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 第24-25页 |
·药物因素 | 第24-25页 |
·胃食管反流因素 | 第25页 |
·职业因素 | 第25页 |
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 第25-27页 |
3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第27-28页 |
·定义 | 第27-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分期 | 第28页 |
·相关诊断试验 | 第28页 |
4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 第28-31页 |
·抗炎药物 | 第29-30页 |
·支气管舒张剂 | 第30-31页 |
·特异性免疫治疗 | 第31页 |
·抗IgE药物 | 第31页 |
·可能减少口服激素剂量的药物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导师经验 | 第37-48页 |
1 病名认识 | 第37页 |
2 病因与发病 | 第37-38页 |
·先天禀赋不足是哮喘的易患因素 | 第37页 |
·反复外感六淫失于治疗,导致正气不足亦是哮喘的重要病因 | 第37页 |
·环境毒气是现代化社会导致哮喘又一新的不可忽视的病因 | 第37页 |
·过敏体质是一些哮喘发病的内在基础,致敏原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外因 | 第37页 |
·脏腑相关,胃食管反流.木火刑金等亦可引起哮喘 | 第37-38页 |
3 哮喘的病机 | 第38页 |
·哮喘以肺肾不足,痰於内留为发病基础 | 第38页 |
·诱因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导致哮喘发作 | 第38页 |
4 支气管哮喘的治则治法 | 第38-39页 |
·发作期治标兼顾扶正,缓解期固本勿忘逐邪 | 第38页 |
·治疗哮喘要注意顾护脾胃 | 第38页 |
·重视气机升降,调畅人体气机 | 第38-39页 |
·把握疾病的整体状态,从状态论治 | 第39页 |
5 治疗方药 | 第39-41页 |
·发作期 | 第39-40页 |
·缓解期 | 第40-41页 |
·激素依赖性哮喘 | 第41页 |
6 导师用药特点 | 第41-44页 |
7 病案举隅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实验一 五紫三黄方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HPA轴功能的影响研究 | 第48-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动物与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2页 |
·cor(皮质醇) | 第51页 |
·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 第51-52页 |
·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第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实验二 五紫三黄方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支气管和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动物与材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2 HE染色结果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61页 |
实验三 五紫三黄方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活化因子(Eotaxin)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影响研究 | 第61-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动物与材料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2 结果 | 第62-63页 |
·eotaxin(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活化因子) | 第62-63页 |
·EC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实验四 五紫三黄方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研究 | 第6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动物与材料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 结果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附图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