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潼湖智慧城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2页
    1.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2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相关生态学理论第12-26页
        1.2.1 生态学基本概念第12-17页
        1.2.2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17-22页
        1.2.3 反规划理论第22-24页
        1.2.4 低冲击开发理论(LID)第24-25页
        1.2.5 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第25页
        1.2.6 恢复生态学理论与新区规划(开发)的关系第25-26页
        1.2.7 生态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26页
    1.3 研究综述第26-2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页
        1.4.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4.3 技术路线第30页
    1.5 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潼湖智慧城生态基底分析第32-59页
    2.1 规划目的与问题第32-33页
        2.1.1 规划目的第32页
        2.1.2 规划问题第32-33页
    2.2 生态受损(退化)的原因第33-34页
    2.3 生态环境特征第34-36页
        2.3.1 自然生态本底基础良好第34-35页
        2.3.2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明显第35-36页
        2.3.3 人为干扰(影响)程度较深第36页
    2.4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第36-39页
        2.4.1 定性评价第36-37页
        2.4.2 定量评价第37-38页
        2.4.3 综合评价第38-39页
    2.5 生态敏感性分析第39-58页
        2.5.1 生态评价思路第39-40页
        2.5.2 自然基底分析第40-50页
        2.5.3 生态流分析第50-54页
        2.5.4 生态敏感性评价第54-58页
    2.6 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潼湖智慧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59-75页
    3.1 生态规划目标与挑战第59-60页
        3.1.1 规划目标:基底健康 + 生态安全第59页
        3.1.2 挑战第59-60页
    3.2 生态规划框架构建要点第60-70页
        3.2.1 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第60-61页
        3.2.2 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第61-62页
        3.2.3 构建由斑块-廊道组成的网络体系第62-65页
        3.2.4 恢复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第65-67页
        3.2.5 修复湿地与森林生态系统第67页
        3.2.6 保护与管控生态廊道第67-70页
    3.3 空间规划方案第70-73页
        3.3.1 空间结构规划第70-72页
        3.3.2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第72-73页
    3.4 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潼湖智慧城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第75-86页
    4.1 内陆淡水典型湿地景观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措施第75-84页
        4.1.1 扩大潼湖湖泊水体面积第75页
        4.1.2 优化潼湖湖泊水体空间形态第75-77页
        4.1.3 扩深水体第77-78页
        4.1.4 增加滩涂第78页
        4.1.5 建设湿地(水体)退让带第78页
        4.1.6 改善水体水质第78-81页
        4.1.7 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第81-83页
        4.1.8 加强水系水体循环第83-84页
    4.2 山地典型森林景观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第84页
    4.3 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潼湖智慧城生态规划方案生态评估第86-90页
    5.1 生态评估第86-89页
    5.2 综合评价第89页
    5.3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页
    6.2 创新点第90-91页
    6.3 不足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件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高层综合体交通接驳空间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绿色节能的电子行业工业建筑设计研究--以中京电子新型PCB产业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