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第11-14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4-16页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基础第16-28页
    2.1 文献综述第16-20页
        2.1.1 国外文献综述第16-17页
        2.1.2 国内文献综述第17-19页
        2.1.3 文献评述第19-20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第20-25页
        2.2.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2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方法论基础第21-25页
    2.3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现状分析第25-28页
        2.3.1 我国影子银行概述第25-26页
        2.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和态势第26页
        2.3.3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第28-34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成因与风险特征第28-30页
        3.1.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成因第28页
        3.1.2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表现第28-29页
        3.1.3 我国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第29-30页
    3.2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路径第30-32页
        3.2.1 影子银行信用中介阶段的风险积聚第30页
        3.2.2 影子银行信用扩张阶段的风险放大第30-31页
        3.2.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第31-32页
    3.3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的定性影响效应第32-34页
        3.3.1 风险溢出正效应第32页
        3.3.2 风险溢出负效应第32-34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第34-47页
    4.1 数据选择与预处理第34页
    4.2 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VaR的风险评估第34-38页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4-35页
        4.2.2 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建立第35-37页
        4.2.3 实证结论第37-38页
    4.3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第38-47页
        4.3.1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各类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第38-41页
        4.3.2 我国各类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第41-45页
        4.3.3 实证结论第45-47页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第47-57页
    5.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确立与指标选择第47-49页
        5.1.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确立第47页
        5.1.2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指标选择第47-48页
        5.1.3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状态阈值确立第48-49页
    5.2 我国影子银行神经网络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第49-55页
        5.2.1 标准化处理第49-50页
        5.2.2 因子分析第50-53页
        5.2.3 BP神经网络训练第53-55页
    5.3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反馈控制第55-57页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7-61页
    6.1 研究结论第57-58页
    6.2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建议第58-59页
        6.2.1 对处于监管下金融机构的监管意见第58页
        6.2.2 对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管意见第58-59页
        6.2.3 对新型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意见第59页
    6.3 国外对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势借鉴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A第63-71页
附录B第71-74页
附录C第74-7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MD的股票指数组合预测模型
下一篇:中国概念股私有化回归A股路径研究--以如家酒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