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创新点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1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荧光分析法在核酸及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1.2.1 基于荧光染料的核酸及蛋白质检测 | 第14-15页 |
1.2.2 基于金属配合物的核酸及蛋白质检测 | 第15-17页 |
1.2.3 基于阳离子荧光共轭聚合物的核酸及蛋白质检测 | 第17页 |
1.2.4 基于纳米材料的核酸及蛋白质检测 | 第17-19页 |
1.3 信号放大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 第19-37页 |
1.3.1 基于核酸工具酶的信号放大及应用 | 第19-22页 |
1.3.1.1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的信号放大 | 第19-20页 |
1.3.1.2 基于核酸内切酶Ⅰ的信号放大 | 第20-21页 |
1.3.1.3 基于Klenow fragment exo~-酶的信号放大 | 第21-22页 |
1.3.1.4 基于phi29 DNA聚合酶的信号放大 | 第22页 |
1.3.2 基于DNA自组装的信号放大及应用 | 第22-24页 |
1.3.2.1 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信号放大 | 第22-23页 |
1.3.2.2 基于目标物催化双发夹核酸组装的信号放大 | 第23-24页 |
1.3.3 基于蛋白质自组装的信号放大及应用 | 第24-27页 |
1.3.3.1 基于去铁蛋白自组装的信号放大 | 第24-25页 |
1.3.3.2 基于淀粉样纤维蛋白质自组装的信号放大 | 第25-27页 |
1.3.3.3 基于亲和素与生物素自组装的信号放大 | 第27页 |
1.3.4 基于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及应用 | 第27-29页 |
1.3.5 其它信号放大方法及应用 | 第29-32页 |
1.3.6 多重信号放大及应用 | 第32页 |
1.3.7 信号放大技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32-37页 |
1.3.7.1 信号放大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32-33页 |
1.3.7.2 信号放大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1.3.7.3 信号放大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主要工作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1页 |
第二章 基于核酸聚合酶辅助信号放大同时检测两种不同的病毒核酸 | 第51-61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51-52页 |
2.2.2 仪器 | 第52-53页 |
2.2.3 DNA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2.2.4 目标核酸的检测 | 第5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2.3.2 实验可行性 | 第54-55页 |
2.3.3 氧化石墨烯浓度优化 | 第55-56页 |
2.3.4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56-57页 |
2.3.5 碱基错配分析 | 第57-58页 |
2.3.6 干扰分析 | 第58页 |
2.4 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基于目标物诱导核酸自组装信号放大检测凝血酶 | 第61-73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62-63页 |
3.2.2 仪器 | 第63页 |
3.2.3 凝血酶的荧光检测 | 第6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63-64页 |
3.3.2 实验可行性研究 | 第64-65页 |
3.3.3 氧化石墨烯浓度优化 | 第65-66页 |
3.3.4 反应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5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67-68页 |
3.3.6 方法选择性实验 | 第68-69页 |
3.4 小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四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辅助的信号放大检测α-甲胎蛋白 | 第73-85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74页 |
4.2.2 缓冲液的配制 | 第74页 |
4.2.3 仪器 | 第74-75页 |
4.2.4 目标蛋白质的检测 | 第7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75-76页 |
4.3.2 实验可行性研究 | 第76-77页 |
4.3.3 氧化石墨烯对FAM-DNA的荧光猝灭 | 第77-78页 |
4.3.4 核酸外切酶Ⅲ活力对检测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5 酶反应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 第79页 |
4.3.6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第79-80页 |
4.3.7 方法选择性实验 | 第80-81页 |
4.3.8 血清样品中加标回收结果 | 第81页 |
4.4 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五章 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信号放大检测病毒核酸 | 第85-100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86-87页 |
5.2.2 缓冲液的配制 | 第87页 |
5.2.3 仪器 | 第87-88页 |
5.2.4 功能化磁珠的制备 | 第88页 |
5.2.5 核酸分子“光开关”及量子点的制备 | 第88页 |
5.2.6 凝胶电泳 | 第88页 |
5.2.7 目标核酸的检测 | 第88-8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5.3.1 实验原理 | 第89-90页 |
5.3.2 HCR的产物表征 | 第90页 |
5.3.3 实验可行性研究 | 第90-91页 |
5.3.4 核酸分子光开关浓度的优化 | 第91-92页 |
5.3.5 H1和H2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6 杂交链式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93-94页 |
5.3.7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 第94页 |
5.3.8 碱基错配分析 | 第94-95页 |
5.3.9 干扰实验 | 第95-96页 |
5.4 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第六章 基于多功能磁珠与杂交链式反应双重信号放大检测AFP | 第100-112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6.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100-101页 |
6.2.2 仪器 | 第101页 |
6.2.3 核酸分子光开关及量子点的制备 | 第101页 |
6.2.4 目标蛋白质的检测 | 第101-102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6.3.1 实验原理 | 第102-103页 |
6.3.2 HCR产物表征 | 第103页 |
6.3.3 实验可行性研究 | 第103-104页 |
6.3.4 核酸分子光开关浓度的优化 | 第104-105页 |
6.3.5 H1和H2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3.6 杂交链式反应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3.7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第107页 |
6.3.8 方法选择性实验 | 第107-108页 |
6.3.9 血清样品中的加标回收实验 | 第108-109页 |
6.4 小结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附录:攻博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