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河流沉积物-水界面N_2O通量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N_2O产生机制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影响沉积物-水界面氧化亚氮的因素 | 第15-16页 |
1.2.4 涡度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2.1 三峡库区及御临河概况 | 第21页 |
2.2 采样及样品处理 | 第21-22页 |
2.2.1 采样点布设 | 第21-22页 |
2.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第22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3-31页 |
2.4.1 涡度相关技术 | 第23-28页 |
2.4.2 垂直涡动扩散 | 第28页 |
2.4.3 底泥理化分析 | 第28-29页 |
2.4.4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2.5 实验安排 | 第31-33页 |
3 SWI的N_2O通量结果分析 | 第33-63页 |
3.1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33-62页 |
3.1.1 SY1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33-37页 |
3.1.2 SY2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37-41页 |
3.1.3 SY3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41-45页 |
3.1.4 SY4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45-49页 |
3.1.5 SY5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49-53页 |
3.1.6 SY6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53-58页 |
3.1.7 SY7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的N_2O通量 | 第58-62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SWI的N_2O通量与垂直涡动扩散系数规律分析 | 第63-77页 |
4.1 N_2O通量稳态检验 | 第63-68页 |
4.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N_2O通量分析 | 第68-70页 |
4.3 N_2O垂直涡动扩散 | 第70-75页 |
4.3.1 平均周期为 30min的N_2O垂直涡动扩散系数 | 第70-72页 |
4.3.2 平均周期为 3min的N_2O垂直涡动扩散系数 | 第72-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沉积物-水界面N_2O产生机制研究 | 第77-85页 |
5.1 底泥中氮赋存形态的分析 | 第77-80页 |
5.2 底泥微生物分析 | 第80-83页 |
5.2.1 底泥细菌多样性 | 第80-81页 |
5.2.2 N_2O代谢相关细菌分析 | 第81-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附录 | 第99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