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汉黄芩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 汉黄芩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12页 |
1.3 IGF系统与乳腺癌 | 第12-15页 |
1.3.1 IGF系统简介 | 第13页 |
1.3.2 IGF系统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3.3. ERα信号通路 | 第13-14页 |
1.3.4 IGF-1信号转导通路与ERα通路的关系 | 第14-15页 |
1.4 新生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关系 | 第15-16页 |
1.5 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关系 | 第16页 |
1.6 药物的毒性 | 第16-17页 |
1.7 小结 | 第17-18页 |
2 汉黄芩素抗乳腺癌作用与IGF-1通路和ERα的关系 | 第18-26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2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20页 |
2.2.2 MTT法原理 | 第20页 |
2.2.3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20-21页 |
2.2.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21页 |
2.2.5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 | 第21页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汉黄芩素抑制IGF-1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与ERα的关系 | 第22页 |
2.3.2 汉黄芩素对E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汉黄芩素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对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讨论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3 汉黄芩素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及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 第26-32页 |
3.1 材料 | 第26-27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26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3.2 方法 | 第27-28页 |
3.2.1 汉黄芩素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 第27页 |
3.2.2 汉黄芩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3.2.3 汉黄芩素对小鼠脾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测定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3.1 汉黄芩素对鸡胚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汉黄芩素促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 | 第29页 |
3.3.3 汉黄芩素促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结果 | 第29-30页 |
3.4 讨论 | 第30-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4 汉黄芩素的毒性实验 | 第32-38页 |
4.1 材料 | 第32-33页 |
4.1.1 主要材料 | 第32页 |
4.1.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2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4.2 方法 | 第33-34页 |
4.2.1 急性毒性实验 | 第33页 |
4.2.2 小鼠骨髓微核实验 | 第33页 |
4.2.3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 第33页 |
4.2.4 2%红细胞悬液制备 | 第33-34页 |
4.2.5 汉黄芩素体外溶血实验 | 第34页 |
4.2.6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4.3.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第34页 |
4.3.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4.3.3 汉黄芩素的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结果 | 第35页 |
4.3.4 汉黄芩素体外溶血实验 | 第35-36页 |
4.4 讨论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40页 |
5.1 本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5.2 本研究有待深入之处 | 第39-40页 |
6 本研究创新点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A 缩略语表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