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2-35页 |
1.1 选题的理由 | 第12-17页 |
1.1.1 外部动力 | 第12-13页 |
1.1.2 内部动力 | 第13-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1 文本分析法 | 第25-2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1.4.3 访谈法 | 第26页 |
1.4.4 个案分析法 | 第26-27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1.6 研究个案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1.7 佛教教育体制 | 第30-35页 |
2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基础 | 第35-44页 |
2.1 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 | 第35-39页 |
2.1.1 通识教育 | 第35-38页 |
2.1.2 通识教育课程 | 第38页 |
2.1.3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 第38-39页 |
2.2 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念 | 第39-40页 |
2.2.1 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39页 |
2.2.2 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 第39-40页 |
2.3 通识教育课程设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2.3.1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第40页 |
2.3.2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2.4 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 第41-44页 |
2.4.1 通识教育课程的遴选标准与领域划分 | 第41页 |
2.4.2 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策略 | 第41-42页 |
2.4.3 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 | 第42页 |
2.4.4 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 | 第42-44页 |
3 佛学院通识教育课程问题现状调查 | 第44-69页 |
3.1 通识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 第44-54页 |
3.1.1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分配问题 | 第44-53页 |
3.1.2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问题 | 第53-54页 |
3.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第54-63页 |
3.2.1 课程目标 | 第54-56页 |
3.2.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56-59页 |
3.2.3 课程实施 | 第59-62页 |
3.2.4 课程评价 | 第62-63页 |
3.3 教师及管理人员访谈分析 | 第63-69页 |
3.3.1 课程目标与内容 | 第64-66页 |
3.3.2 课程实施 | 第66-67页 |
3.3.3 课程评价与改进 | 第67-69页 |
4. 佛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69-81页 |
4.1 理念未贯彻到底 | 第71-72页 |
4.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 第72-74页 |
4.2.1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 | 第72-73页 |
4.2.2 各学科通识教育课程(除佛学通识教育课程外)选修课的比例过低 | 第73-74页 |
4.3 教授过程不够理想 | 第74-75页 |
4.4 组织架构不够完善 | 第75-81页 |
5 佛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法 | 第81-110页 |
5.1 W佛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82-83页 |
5.1.1 理念困境——佛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定位存在偏差 | 第82页 |
5.1.2 实施困境——佛学通识教育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 第82-83页 |
5.1.3 条件困境——师资力量的匮乏 | 第83页 |
5.2 佛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解決方法 | 第83-110页 |
5.2.1 建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 第83-84页 |
5.2.2 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使其更合理 | 第84-85页 |
5.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 第85-11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10-115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建议 | 第111-112页 |
6.3 研究创新与局限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139页 |
附录1: 教师及管理人员访谈 | 第115-119页 |
附录2: 僧尼生问卷 | 第119-125页 |
附录3: 越南中央教育僧尼章程 | 第125-131页 |
附录4: 越南W教学院本科班课程及学分安排 | 第131-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