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区空间解读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商业步行街区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 第11页 |
1.1.2 国内外商业步行街区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1.3 东门商业步行街区出现的问题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1 商业步行街区 | 第15页 |
1.3.2 空间句法 | 第15-16页 |
1.3.3 空间形态 | 第16页 |
1.3.4 空间结构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4.1 空间句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2 商业步行街空间分析理论 | 第18-21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3 研究脉络和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空间句法理论的涵义及实践研究 | 第24-39页 |
2.1 空间句法的涵义 | 第24-28页 |
2.1.1 空间句法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1.2 空间句法的基础理论 | 第25-27页 |
2.1.3 空间句法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2 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28-33页 |
2.2.1 基本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2.2.2 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 第31-33页 |
2.2.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总结 | 第33页 |
2.3 空间句法理论相关实践研究与启示 | 第33-37页 |
2.3.1 实践研究 | 第33-36页 |
2.3.2 实践启示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东门商业步行街区整体特征的句法分析 | 第39-60页 |
3.1 空间发展概述及评价 | 第39-43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40页 |
3.1.2 空间发展沿革 | 第40-42页 |
3.1.3 空间格局现状 | 第42-43页 |
3.2 空间形态分析 | 第43-50页 |
3.2.1 空间形态的概述 | 第43-44页 |
3.2.2 空间形态的句法解读 | 第44-45页 |
3.2.3 空间形态的特征 | 第45-50页 |
3.3 空间结构分析 | 第50-58页 |
3.3.1 句法的描述方式 | 第50-51页 |
3.3.2 内部空间结构的句法特征 | 第51-56页 |
3.3.3 外部空间结构的句法特征 | 第56-58页 |
3.4 整体空间分析对东门发展的启示 | 第58-59页 |
3.4.1 构建连续、统一的轴线关系 | 第58-59页 |
3.4.2 建立完善的视线廊道体系 | 第59页 |
3.4.3 完善商业业态功能布局 | 第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东门商业步行街区节点空间的句法分析 | 第60-82页 |
4.1 节点空间的句法描述 | 第60-62页 |
4.1.1 人群活动与节点空间的句法联系 | 第60-61页 |
4.1.2 空间句法对节点空间的分析方式 | 第61-62页 |
4.2 凸空间法对节点空间分析 | 第62-68页 |
4.2.1 老街广场及周围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63-65页 |
4.2.2 文化广场及周围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65-67页 |
4.2.3 时代广场及周围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67-68页 |
4.3 视域法对节点空间分析 | 第68-78页 |
4.3.1 老街广场及周围空间的视域解析 | 第69-73页 |
4.3.2 文化广场及周围空间的视域解析 | 第73-75页 |
4.3.3 时代广场及周围空间的视域解析 | 第75-78页 |
4.4 节点空间分析对东门发展的启示 | 第78-81页 |
4.4.1 改善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 | 第78-79页 |
4.4.2 控制功能布局改善空间活力的分布 | 第79-80页 |
4.4.3 控制空间层次形成丰富的区域特色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