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后灾难报道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样本选择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5页 |
2.1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第19-22页 |
2.1.1 媒体记忆的形成路径 | 第19-20页 |
2.1.2 媒体记忆的内涵与外延 | 第20-21页 |
2.1.3 媒体记忆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后灾难报道的概念定义 | 第22-25页 |
2.2.1 灾难报道 | 第22-23页 |
2.2.2 后灾难报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后汶川”报道分析 | 第25-46页 |
3.1 “后汶川”报道十年概览(2009-2018年) | 第25-29页 |
3.1.1 “后汶川”报道构成:纪念报道占主体地位 | 第25-27页 |
3.1.2 纪念报道的数量变化:遗忘与周期性唤醒 | 第27-29页 |
3.2 汶川地震十周年报道分析 | 第29-46页 |
3.2.1 报道体裁分析 | 第30-31页 |
3.2.2 报道主题建构 | 第31-35页 |
3.2.3 报道信源选择 | 第35-36页 |
3.2.4 报道话语整合 | 第36-42页 |
3.2.5 报道图片运用 | 第42-46页 |
第四章 不同地域媒体的报道策略与记忆建构分析 | 第46-66页 |
4.1 中央级媒体: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 | 第47-51页 |
4.1.1 纳入日常议程,简化记忆、淡化创伤 | 第47-48页 |
4.1.2 挖掘普通个体记忆,深化人文关怀 | 第48-50页 |
4.1.3 政治话语形塑国家记忆 | 第50-51页 |
4.2 地方媒体:以“澎湃新闻”为代表 | 第51-58页 |
4.2.1 视觉影像主导,建构历史记忆 | 第52-53页 |
4.2.2 打捞个体记忆,汇聚“记忆微光” | 第53-58页 |
4.3 本地媒体: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 | 第58-63页 |
4.3.1 仪式化传播 | 第58-61页 |
4.3.2 地方记忆的成就偏向 | 第61-63页 |
4.4 总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后灾难报道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 第66-71页 |
5.1 我国后灾难报道的现存问题 | 第66-67页 |
5.1.1 记忆的角色模范化书写 | 第66页 |
5.1.2 记忆的预见责任缺乏 | 第66-67页 |
5.2 后灾难报道未来发展建议 | 第67-71页 |
5.2.1 给予普通个体创伤书写的平台 | 第67-68页 |
5.2.2 注重反思记忆,用理性昭示未来 | 第68-69页 |
5.2.3 关注记忆伦理,做到适度传播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