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2-29页 |
| 一、研究宗旨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7-24页 |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24-26页 |
| 五、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 第一章 吴门医派概述 | 第29-55页 |
| 第一节 吴门医派的形成及特点 | 第29-36页 |
| 一、吴门医派的形成 | 第29-31页 |
| 二、吴门医派名医众多 | 第31-34页 |
| 三、吴门医派著作众多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吴门医派的主要流派 | 第36-50页 |
| 一、医经学派 | 第37-39页 |
| 二、伤寒学派 | 第39-44页 |
| 三、温病学派 | 第44-48页 |
| 四、吴医易水派 | 第48-50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学的专科世家 | 第50-55页 |
| 一、吴中葛氏世医 | 第51-52页 |
| 二、昆山郑氏妇科 | 第52-53页 |
| 三、阊门金氏儿科 | 第53页 |
| 四、昆山白塔港闵氏伤科 | 第53-55页 |
| 第二章 吴门医派生命本源论 | 第55-83页 |
| 第一节 吴门医派气化生命论 | 第56-68页 |
| 一、“元气”与“气化”释义 | 第56-58页 |
| 二、缪希雍的血论和气论 | 第58-60页 |
| 三、王宏翰元神元质论与四液说 | 第60-65页 |
| 四、徐大椿“元气存亡论” | 第65-68页 |
|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体本源论 | 第68-75页 |
| 一、肾为先天之本 | 第68-70页 |
| 二、脾胃为后天之本 | 第70-73页 |
| 三、先天真气为生化之本论 | 第73-75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派人体体质论 | 第75-83页 |
| 一、吴门医派体质分类法 | 第75-77页 |
| 二、体质差异论 | 第77-79页 |
| 三、体质病变论 | 第79-80页 |
| 四、病患体质辨别法 | 第80页 |
| 五、患者体质攻补论 | 第80-83页 |
| 第三章 吴门医派身心结构观 | 第83-112页 |
| 第一节 吴门医派身体结构论 | 第83-97页 |
| 一、身体脏腑结构论 | 第83-91页 |
| 二、身体骨骼结构论 | 第91-93页 |
| 三、吴门医派经络三焦论 | 第93-97页 |
|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心关系论 | 第97-106页 |
| 一、“心主神明”论 | 第98-102页 |
| 二、“脑主神明”论 | 第102-104页 |
| 三、“脑主”论?“心主”论? | 第104-106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派身体论理论渊源 | 第106-112页 |
| 一、阴阳和合论 | 第107-108页 |
| 二、天人相应论 | 第108-110页 |
| 三、体轻用重论 | 第110-112页 |
| 第四章 吴门医派养生观 | 第112-147页 |
| 第一节 吴门医派动养论 | 第112-122页 |
| 一、体操强身论 | 第112-117页 |
| 二、运动康复论 | 第117-119页 |
| 三、器具舒筋论 | 第119-122页 |
| 第二节 吴门医派静养论 | 第122-132页 |
| 一、吴门医派调息静心论 | 第122-124页 |
| 二、吴门医派静坐养气论 | 第124-129页 |
| 三、吴门医派意念内守论 | 第129-132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派药膳·食疗·食养论 | 第132-147页 |
| 一、吴门医派“药膳”论 | 第132-135页 |
| 二、吴门医派“食疗”论 | 第135-140页 |
| 三、吴门医派“食养”论 | 第140-147页 |
| 第五章 吴门医派居住生态观 | 第147-163页 |
| 第一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论 | 第147-151页 |
| 一、居室环境与健康 | 第147-148页 |
| 二、四时星象与生理变化关系 | 第148-149页 |
| 三、九星北斗与人体健康 | 第149-151页 |
| 第二节 中医与堪舆学理论结合 | 第151-153页 |
| 一、经络学与堪舆学结合 | 第151-152页 |
| 二、脉理学与堪舆学结合 | 第152-153页 |
| 三、望诊法与堪舆论结合 | 第153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派建筑生态论 | 第153-163页 |
| 一、建筑选址与生态保健 | 第153-155页 |
| 二、建筑规划与家居生态 | 第155-158页 |
| 三、建筑营造与起居生态 | 第158-163页 |
| 第六章 吴门医派生死观 | 第163-182页 |
| 第一节 吴门医派五脏次第衰老论 | 第163-170页 |
| 一、五脏次第衰老说 | 第164-168页 |
| 二、五脏衰老时间与症象 | 第168-170页 |
| 第二节 吴门医派死亡判定论 | 第170-175页 |
| 一、死亡预测论 | 第170-172页 |
| 二、死亡征兆论 | 第172-175页 |
| 第三节 吴门医派迫生顺死论 | 第175-176页 |
| 第四节 吴门医派死亡超越论 | 第176-182页 |
| 一、吴门医派乐生恶死论 | 第176-178页 |
| 二、吴门医派终始俱善论 | 第178-180页 |
| 三、尊重死者抚慰生者论 | 第180-182页 |
| 结语 | 第182-184页 |
| 附录一: 吴门医家汇表 | 第184-239页 |
| 附录二: 吴医汇讲汇总表 | 第239-247页 |
| 附录三: 明清吴门医派主要著作列表 | 第247-2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0-267页 |
| 后记 | 第267-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