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7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检委会的历史延革和存废之争 | 第17-21页 |
| 一、检委会的历史延革 | 第17-19页 |
| (一)检委会的发端 | 第17-18页 |
| (二)检委会的确立 | 第18页 |
| (三)检委会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二、检委会的存废之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对基层检委会的认识 | 第21-25页 |
| 一、基层检委会的属性 | 第21-22页 |
| (一)基层检委会的政治属性 | 第21页 |
| (二)基层检委会的司法属性 | 第21-22页 |
| (三)基层检委会的行政属性 | 第22页 |
| 二、基层检委会的职能定位 | 第22-23页 |
| (一)法定业务决策机构 | 第22-23页 |
| (二)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 | 第23页 |
| 三、基层检委会的存在优势 | 第23-25页 |
| (一)保证决策的质量 | 第23-24页 |
| (二)提高检察官素质 | 第24页 |
| (三)预防司法腐败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基层检委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K市A区为例 | 第25-35页 |
| 一、A区检委会的基本概况 | 第25-28页 |
| (一)A区检委会的职能范围 | 第25-26页 |
| (二)A区检委会的委员构成 | 第26页 |
| (三)A区检委会的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 二、基层检委会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 (一)法制规范供给不足 | 第28-29页 |
| (二)委员构成存在缺陷 | 第29-31页 |
| (三)检委会运行机制不畅 | 第31-34页 |
| (四)创新发展能力匮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完善基层检委会的建议 | 第35-45页 |
| 一、完善检委会法制规范 | 第35-36页 |
| (一)细化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 (二)建立预审制度 | 第36页 |
| 二、优化基层检委会委员结构 | 第36-39页 |
| (一)完善委员的选任资格 | 第36-37页 |
| (二)实行委员任期制 | 第37-38页 |
| (三)充分发挥专职委员的作用 | 第38-39页 |
| 三、完善基层检委会运行模式 | 第39-41页 |
| (一)办事机构常设化 | 第39页 |
| (二)落实基层检委会的功能定位 | 第39-40页 |
| (三)增强审议案件的亲历性 | 第40-41页 |
| (四)建立检委会委员回避制度 | 第41页 |
| (五)建立检委会监督机制 | 第41页 |
| 四、建立健全基层检委会长效发展机制 | 第41-45页 |
| (一)创新工作模式 | 第41-42页 |
| (二)坚持常态学习 | 第42页 |
| (三)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 第42-43页 |
| (四)与科技接轨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