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说明 | 第9-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7页 |
1.1 手性和手性识别 | 第15-19页 |
1.1.1 手性 | 第15页 |
1.1.2 手性识别 | 第15页 |
1.1.3 手性识别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4 手性识别的主要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 第16-18页 |
1.1.4.1 色谱类方法 | 第17页 |
1.1.4.2 光谱类方法 | 第17页 |
1.1.4.3 传感器方法 | 第17-18页 |
1.1.5 手性电极材料 | 第18-19页 |
1.2 手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2.1 手性导电高分子概述 | 第19-25页 |
1.2.1.1 手性聚吡咯的发展 | 第19-21页 |
1.2.1.2 手性聚苯胺的发展 | 第21-22页 |
1.2.1.3 手性聚噻吩的发展 | 第22-25页 |
1.2.2 手性导电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25页 |
1.2.3 手性导电高分子的应用 | 第25-28页 |
1.2.3.1 手性开关 | 第25-26页 |
1.2.3.2 手性传感器 | 第26-27页 |
1.2.3.3 对映体拆分和分离 | 第27页 |
1.2.3.4 电化学不对称合成 | 第27-28页 |
1.2.3.5 手性催化剂 | 第28页 |
1.3 手性PEDOT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1.3.1 手性PEDOT的合成及发展 | 第29-34页 |
1.3.1.1 基于手性取代基的手性PEDOT | 第29-30页 |
1.3.1.2 在手性向列型液晶(N*-LC)中聚合非手性单体 | 第30-32页 |
1.3.1.3 手性掺杂剂和LC-PEDOT结合制备手性PEDOT | 第32-33页 |
1.3.1.4 模板法制备具有螺旋结构的手性PEDOT | 第33-34页 |
1.3.2 手性PEDOT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第34页 |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7-47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37-3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2 聚合物前躯体的合成 | 第39-42页 |
2.2.1 (R)-/(S)-苯丙酸甲酯-3,4-乙撑二氧噻吩((R)-/(S)-EDTM-PP)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1.1 (R)-EDTM-PP的合成 | 第39页 |
2.2.1.2 (S)-EDTM-PP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2 (R)-/(S)-氯甲基-3,4-乙撑二氧噻吩((R)-/(S)-EDTC)的合成 | 第40页 |
2.2.3 (R)-/(S)-羟甲基-3,4-乙撑二氧噻吩((R)-/(S)-EDTM)的合成 | 第40-42页 |
2.2.3.1 (R)-/(S)-甲基乙酯-3,4-乙撑二氧噻吩((R)-/(S)-EDOT-MeOAc)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3.2 (R)-/(S)-EDTM的合成 | 第41-42页 |
2.3 导电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 第42-43页 |
2.3.1 电化学聚合 | 第42页 |
2.3.2 聚合物膜的去掺杂 | 第42-43页 |
2.3.3 单体聚合的电解质溶液 | 第43页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43-45页 |
2.4.1 ~1H NMR波谱测试 | 第43页 |
2.4.2 旋光度测试 | 第43-44页 |
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页 |
2.4.4 红外光谱测试 | 第44页 |
2.4.5 荧光光谱测试 | 第44页 |
2.4.6 圆二色光谱测试 | 第44-45页 |
2.4.7 聚合物的原位光谱电化学 | 第45页 |
2.4.8 扫描电镜测试 | 第45页 |
2.4.9 热稳定性测试 | 第45页 |
2.5 手性识别实验 | 第45-46页 |
2.5.1 实验条件 | 第45页 |
2.5.2 电极的预处理 | 第45-46页 |
2.5.3 电化学检测 | 第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R)-/(S)-PEDTM-PP的制备及手性识别 | 第47-65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单体的合成 | 第47-48页 |
3.3 (R)-EDTM-PP和(S)-EDTM-PP的动电位聚合 | 第48-49页 |
3.4 (R)-EDTM-PP和(S)-EDTM-PP的静电位聚合 | 第49-50页 |
3.5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性质 | 第50-52页 |
3.5.1 聚合物膜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50-52页 |
3.5.2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52页 |
3.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52-55页 |
3.7 聚合物的圆二色谱 | 第55-56页 |
3.8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56页 |
3.9 聚合物的光谱电化学 | 第56-58页 |
3.10 聚合物的表面形貌 | 第58-59页 |
3.11 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59-60页 |
3.12 聚合物的手性识别 | 第60-64页 |
3.12.1 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 第60-61页 |
3.12.2 修饰电极对DOPA对映体的识别 | 第61-63页 |
3.12.3 手性识别机理的讨论 | 第63-64页 |
3.1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R)-/(S)-PEDTC的制备及手性识别 | 第65-82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单体的合成 | 第65-66页 |
4.3 (R)-EDTC和(S)-EDTC的动电位聚合 | 第66-67页 |
4.4 (R)-EDTC和(S)-EDTC的静电位聚合 | 第67-68页 |
4.5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68-70页 |
4.5.1 聚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68-70页 |
4.5.2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70页 |
4.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2页 |
4.7 聚合物的表面形貌 | 第72-73页 |
4.8 聚合物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73-74页 |
4.9 聚合物的光谱电化学 | 第74-75页 |
4.10 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75-76页 |
4.11 聚合物的手性识别 | 第76-80页 |
4.11.1 修饰电极对DOPA对映体的识别 | 第76-79页 |
4.11.2 手性识别机理 | 第79-80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R)-/(S)-PEDTM的制备及手性识别 | 第82-97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单体的合成 | 第82-83页 |
5.3 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 | 第83-84页 |
5.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84-86页 |
5.4.1 聚合物膜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84-85页 |
5.4.2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85-86页 |
5.5 聚合物的表面形貌 | 第86-87页 |
5.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87-89页 |
5.7 聚合物的圆二色谱 | 第89页 |
5.8 聚合物的光谱电化学 | 第89-91页 |
5.9 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91-92页 |
5.10 聚合物的手性识别 | 第92-95页 |
5.10.1 聚合物修饰电极对DOPA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92-93页 |
5.10.2 聚合物修饰电极对色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93-95页 |
5.11 手性识别的模式 | 第95-96页 |
5.12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4页 |
附录 核磁共振谱图 | 第114-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