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4页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第11-12页
  (一) 理论价值第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2-13页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页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2-13页
 四、研究综述第13-23页
  (一) 国外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第13-19页
  (二) 国内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第19-23页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前网络时期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第24-35页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第24-29页
  (一) 相关概念第24-27页
  (二) 公民参与的经典理论第27-29页
 二、公民参与的必要性第29-30页
  (一)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民意为基础第29页
  (二) 公民参与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化的必然要求第29-30页
 三、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第30-32页
 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第32-35页
  (一) 公民参与机制短缺第32页
  (二) 公民参与成本昂贵第32-33页
  (三) 公民参与意识淡薄第33页
  (四) 政府回应力不强第33-35页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第35-54页
 一、网络的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技术平台第35-39页
  (一) 网络的起源及其发展第35-37页
  (二) 网络创造了新的公共领域第37页
  (三) 公民网络参与的内涵第37-38页
  (四) 网络时代政策参与的特点第38-39页
 二、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第39-41页
 三、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影响第41-47页
  (一)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第41-43页
  (二)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第43-47页
 四、案例分析第47-54页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抽样调查第54-70页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第54-55页
  (一) 调查目的第54页
  (二) 调查方法第54页
  (三) 抽样访谈及问卷设计第54-55页
  (四) 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过程和问卷回收情况第55页
 二、公民网络政策参与人口特征分析(表4-1)第55-57页
 三、公民网络政策参与行为的总体倾向分析第57-62页
  (一) 公民了解政府公共政策的途径倾向分析(表4-2)第57页
  (二) 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途径倾向分析(表4-3)第57-58页
  (三) 网络政策参与渠道畅通与否的倾向分析(表4-4)第58页
  (四) 选择政治参与方式的倾向分析(表4-5)第58-59页
  (五)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倾向分析(表4-6)第59页
  (六) 公民对政府网络回应力大小评价的倾向分析(表4-7)第59页
  (七) 影响公民网络政策参与因素的倾向分析(表4-8)第59-60页
  (八) 公民关注的公共政策类别倾向分析(表4-9)第60页
  (九) 网络政策参与对政府工作影响评价的倾向分析(表4-10)第60-61页
  (十) 网络政策参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倾向分析(表4-11)第61-62页
  (十一) 推进我国公民网络政策参与途径的倾向分析(表4-12)第62页
 四、不同特征人群网络政策参与行为的特征分析第62-68页
  (一) 不同年龄、学历特征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分析(表4-13)第63页
  (二) 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特征的公民对政府公共政策关注程度的分析(表4-14)第63-65页
  (三) 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和生源地的公民了解政府公共政策渠道的分析(表4-15)第65-66页
  (四) 影响不同特征公民利用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因素分析(表4-16)第66-68页
 五、抽样调查结论第68-70页
第五章 改善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第70-80页
 一、政府视角第70-73页
  (一) 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第70-71页
  (二) 提高政府网络回应力,实现政民互动第71-73页
 二、公民视角第73-75页
  (一) 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提升网络公共舆论质量第73-74页
  (二) 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第74-75页
 三、技术视角第75-78页
  (一) 加大技术创新,实现网络政治治理的有效控制第75-76页
  (二) 加快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第76-78页
 四、法律视角第78-80页
第六章 结论第80-82页
 一、主要观点第80页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附录 A第86-91页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第91-92页
后记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胜县散杂居普米族发展研究
下一篇: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