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1-1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一) 国外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二) 国内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前网络时期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 第24-35页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4-29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二) 公民参与的经典理论 | 第27-29页 |
二、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一)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民意为基础 | 第29页 |
(二) 公民参与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化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三、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 | 第30-32页 |
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 | 第32-35页 |
(一) 公民参与机制短缺 | 第32页 |
(二) 公民参与成本昂贵 | 第32-33页 |
(三) 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 第33页 |
(四) 政府回应力不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 | 第35-54页 |
一、网络的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技术平台 | 第35-39页 |
(一) 网络的起源及其发展 | 第35-37页 |
(二) 网络创造了新的公共领域 | 第37页 |
(三) 公民网络参与的内涵 | 第37-38页 |
(四) 网络时代政策参与的特点 | 第38-39页 |
二、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式 | 第39-41页 |
三、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影响 | 第41-47页 |
(一)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 第41-43页 |
(二)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 | 第43-47页 |
四、案例分析 | 第47-54页 |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抽样调查 | 第54-70页 |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 第54-55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54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54页 |
(三) 抽样访谈及问卷设计 | 第54-55页 |
(四) 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过程和问卷回收情况 | 第55页 |
二、公民网络政策参与人口特征分析(表4-1) | 第55-57页 |
三、公民网络政策参与行为的总体倾向分析 | 第57-62页 |
(一) 公民了解政府公共政策的途径倾向分析(表4-2) | 第57页 |
(二) 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途径倾向分析(表4-3) | 第57-58页 |
(三) 网络政策参与渠道畅通与否的倾向分析(表4-4) | 第58页 |
(四) 选择政治参与方式的倾向分析(表4-5) | 第58-59页 |
(五)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倾向分析(表4-6) | 第59页 |
(六) 公民对政府网络回应力大小评价的倾向分析(表4-7) | 第59页 |
(七) 影响公民网络政策参与因素的倾向分析(表4-8) | 第59-60页 |
(八) 公民关注的公共政策类别倾向分析(表4-9) | 第60页 |
(九) 网络政策参与对政府工作影响评价的倾向分析(表4-10) | 第60-61页 |
(十) 网络政策参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倾向分析(表4-11) | 第61-62页 |
(十一) 推进我国公民网络政策参与途径的倾向分析(表4-12) | 第62页 |
四、不同特征人群网络政策参与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62-68页 |
(一) 不同年龄、学历特征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分析(表4-13) | 第63页 |
(二) 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特征的公民对政府公共政策关注程度的分析(表4-14) | 第63-65页 |
(三) 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和生源地的公民了解政府公共政策渠道的分析(表4-15) | 第65-66页 |
(四) 影响不同特征公民利用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因素分析(表4-16) | 第66-68页 |
五、抽样调查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改善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 | 第70-80页 |
一、政府视角 | 第70-73页 |
(一) 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府建设 | 第70-71页 |
(二) 提高政府网络回应力,实现政民互动 | 第71-73页 |
二、公民视角 | 第73-75页 |
(一) 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提升网络公共舆论质量 | 第73-74页 |
(二) 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 第74-75页 |
三、技术视角 | 第75-78页 |
(一) 加大技术创新,实现网络政治治理的有效控制 | 第75-76页 |
(二) 加快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 | 第76-78页 |
四、法律视角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80页 |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A | 第86-91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91-92页 |
后记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