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外感病证论文

“中医五臭理论”及其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

提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0页
1 中医“五臭”学说第10-26页
    1.1 五臭渊源第10-13页
        1.1.1 经典阐述第10-12页
        1.1.2 五臭五行模型第12-13页
    1.2 五臭蕴意第13-15页
        1.2.1“臭”字说文第13页
        1.2.2 气臭发挥第13-15页
    1.3 五臭译释第15-20页
        1.3.1 臊-木臭为臊(膻)第15-16页
        1.3.2 焦-火臭为焦第16-17页
        1.3.3 香-土臭为香第17-18页
        1.3.4 腥-金臭为腥第18-19页
        1.3.5 腐-水臭为腐第19-20页
    1.4 生理、病理第20-22页
        1.4.1 鼻闻五臭,上焦肺应第20-21页
        1.4.2 脏腑气血第21页
        1.4.3 气机营卫第21-22页
    1.5 五臭与五味第22-24页
    1.6 古代五臭辟疫第24-26页
        1.6.1 疫病概述第24-25页
        1.6.2 疫病防治与肺脏调节第25-26页
2“五臭”日常应用例解第26-29页
    2.1 五谷类第26-27页
    2.2 果蔬肉类第27-28页
    2.3 空气雾霾类第28-29页
3“中医五臭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第29-38页
    3.1 外感热病概述第30页
    3.2 基于“五臭”理论的外感热病防治应用探究第30-38页
        3.2.1“五臭”在外感热病中的作用阐释第31-33页
            3.2.1.1“五臭”服气,颐养五脏第31页
            3.2.1.2 臭入脏腑以调元气第31-32页
            3.2.1.3 培固正气第32-33页
            3.2.1.4 臭极通窍第33页
        3.2.2“五臭”防治外感的应用发挥第33-38页
            3.2.2.1 悬佩法第33-34页
            3.2.2.2 熏洗法第34-36页
            3.2.2.3 涂抹粉身第36-37页
            3.2.2.4 塞鼻取嚏第37-38页
4 展望第38-40页
结语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7页
附录第47-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肝藏血舍魂到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演变分析
下一篇:经方辨治干燥综合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