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肿瘤放射治疗的概况 | 第12-14页 |
1.1.1 肿瘤放射治疗的历史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外肿瘤放疗情况 | 第13页 |
1.1.3 肿瘤放疗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 肿瘤乏氧细胞 | 第14-17页 |
1.2.1 肿瘤乏氧细胞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肿瘤乏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学研究 | 第15-16页 |
1.2.3 肿瘤乏氧与放射治疗疗效 | 第16-17页 |
1.3 纳米银概述 | 第17-21页 |
1.3.1 纳米材料的特异性及其在医学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2 纳米银材料简介 | 第19页 |
1.3.3 纳米银在放疗增敏领域的作用 | 第19-21页 |
1.4 细胞自噬 | 第21-25页 |
1.4.1 自噬的定义及发生过程 | 第21-23页 |
1.4.2 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 第23页 |
1.4.3 细胞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纳米银对乏氧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 第26-35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2.1 乏氧细胞的培养 | 第27-28页 |
2.2.2.2 纳米银的表征 | 第28页 |
2.2.2.3 流式细胞仪侧向角散射光SSC值的分析 | 第28页 |
2.2.2.4 细胞毒性CCK-8 实验 | 第28-29页 |
2.2.2.5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荧光显微镜观察乏氧细胞形态 | 第29-30页 |
2.3.2 纳米银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3 U251细胞对纳米银的吸收情况 | 第31-33页 |
2.3.4 纳米银的毒性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纳米银对乏氧胶质瘤细胞放疗增敏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1.1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 第35-36页 |
3.2.1.2 溶液配制 | 第3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2.1 克隆形成实验 | 第36-37页 |
3.2.2.2 乏氧U251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 第37页 |
3.2.2.3 检测细胞周期 | 第37页 |
3.2.2.4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37页 |
3.2.2.5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3.3.1 纳米银对急性乏氧处理后的U251细胞的放疗增敏效果 | 第38-39页 |
3.3.2 纳米银和辐射治疗诱导急性乏氧U251细胞凋亡 | 第39-41页 |
3.3.3 纳米银使急性乏氧细胞G2/M期增加,并阻滞于G2/M期 | 第41-42页 |
3.3.4 纳米银和辐射治疗减少急性乏氧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纳米银引发乏氧胶质瘤细胞杀伤性自噬 | 第45-56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2.1 Cyto-ID检测细胞自噬 | 第46页 |
4.2.2.2 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 第46-47页 |
4.2.2.3 统计方法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纳米银引起乏氧U251细胞发生自噬 | 第47-48页 |
4.3.2 纳米银和辐射治疗使得急性乏氧细胞ROS含量升高 | 第48-50页 |
4.3.3 自噬抑制剂减弱纳米银对乏氧U251细胞的杀伤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