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背景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15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15-21页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1-22页
        一、主要研究内容第21页
        二、难点第21-22页
        三、创新之处第22页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22-24页
        一、研究思路第22-23页
        二、论文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4-31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4-25页
    第二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25-26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第26-27页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第27-31页
        一、价值观第27-28页
        二、核心价值观第28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8-31页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第31-40页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第31-32页
        一、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第31页
        二、教育培训有所改善,但仍亟待提升第31-32页
        三、职业技能培训较为重视,但价值观教育几近真空第32页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急迫性第32-36页
        一、社会转型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的冲击第33页
        二、城乡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冲击第33-34页
        三、融城进程中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冲击第34-35页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对价值观的冲击第35-36页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瓶颈因素第36-40页
        一、文化瓶颈第36-37页
        二、经济瓶颈第37-38页
        三、政治瓶颈第38-39页
        四、社会瓶颈第39-40页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与机制第40-53页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第40-45页
        一、方向性原则第40-41页
        二、主体性原则第41-42页
        三、渗透性原则第42-43页
        四、“三贴近”原则第43-44页
        五、增益性原则第44-45页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机制第45-49页
        一、内在动力机制第45-46页
        二、能动反映机制第46-47页
        三、认同内化机制第47页
        四、意志调控机制第47-48页
        五、结果反馈机制第48-49页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机制第49-53页
        一、学习教育机制第49-50页
        二、行为实践机制第50页
        三、激励保障机制第50-51页
        四、环境育人机制第51页
        五、示范带动机制第51-52页
        六、合作共管机制第52-53页
第五章 流动性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散的影响因素第53-60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扩散的必要性第53-54页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散模型的构建第54-58页
        一、农民工知识的异质性第54页
        二、新生代农民工异质知识的扩散模型第54-58页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散的影响因素第58-60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普及率第58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散率第58-59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遗忘率第59-60页
第六章 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策略第60-68页
    第一节 强化基础德育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第60-61页
    第二节 重视群体流动融合,鼓励自我教育第61-62页
    第三节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多元共治第62-64页
    第四节 优化培育践行环境,创新培育载体第64-65页
    第五节 提供就业帮扶指导,夯实培育基础第65-66页
    第六节 倡导人文精神关怀,提升归属感受第66-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盟个人数据跨境保护制度研究
下一篇:服务型政府视阈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