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6-10页 |
一、该论题的研究方向与背景介绍 | 第6-7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7页 |
三、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7-8页 |
四、该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8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及云南美术创作背景概述 | 第10-14页 |
第一节 新时期的美术发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探索 | 第11-12页 |
第三节 云南版画的良好创作环境 | 第12页 |
第四节 青年美术思潮的影响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思茅青年美术群体的形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思茅美术群体的教育背景 | 第14-17页 |
1、新时期中国美术教育情况概述 | 第14-15页 |
2、思茅美术群体的教育经历 | 第15-16页 |
3、思茅师专的美术教学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思茅青年美术群体萌芽时期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思茅青年美术群体的产生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郑旭创作在群体中的核心作用及影响 | 第21-27页 |
第一节 现实生活的关注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原始图腾的提炼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生命的理性追求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群体成员创作中的形式语言多样性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魏启聪:沉静的诗意浪漫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贺昆:流溢的光与色彩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张晓春:从野性表现到古朴的具象写实 | 第31-33页 |
第四节 郑翔:自由的表达与生命哲思 | 第33-36页 |
第五章 思茅青年美术群体的意义与影响 | 第36-39页 |
第一节 艺术理念与文化内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思茅青年美术群体的发展与影响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