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土壤镉胁迫下菲降解菌的筛选、特性及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1.1 土壤复合污染第14-17页
        1.1.1 复合污染的概念第14页
        1.1.2 土壤复合污染第14-16页
        1.1.3 复合污染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形式及特点第16-17页
    1.2 多环芳烃污染来源、毒性和污染现状第17-19页
        1.2.1 多环芳烃污染来源第17-18页
        1.2.2 多环芳烃污染毒性第18-19页
        1.2.3 多环芳烃污染现状第19页
    1.3 镉污染来源、毒性和污染现状第19-21页
        1.3.1 土壤中镉的来源第19-20页
        1.3.2 镉污染的危害第20-21页
        1.3.3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第21页
    1.4 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第21-23页
        1.4.1 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22页
        1.4.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2-23页
        1.4.3 对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3页
    1.5 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第23-25页
        1.5.1 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现状第23-24页
        1.5.2 重金属生物降解作用第24-25页
    1.6 论文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耐受镉菲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鉴定第26-35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6-27页
        2.1.1 土样第26页
        2.1.2 主要试剂第26页
        2.1.3 培养基的配制第26-27页
        2.1.4 仪器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1 降解菌的筛选第27页
        2.2.2 优势降解菌株鉴定第27页
        2.2.3 构建发育进化树第27-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3页
        2.3.1 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其165 RDNA 测序分析结果第28-32页
        2.3.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2-33页
    2.4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土壤菲提取及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5-42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5页
        3.1.1 土样来源与组成第35页
        3.1.2 主要药品第35页
        3.1.3 仪器第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2.1 菲的色谱检测条件优化第35-36页
        3.2.2 土壤中菲的提取条件优化第36-3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3.1 色谱检测条件优化结果及标准曲线绘制第37-39页
        3.3.2 提取条件优化结果第39-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镉和菲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及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第42-47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页
        4.2.1 镉、菲复合污染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42页
        4.2.2 降解菌降解性能检测第4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4.3.1 镉和菲复合污染对优势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2-45页
        4.3.2 降解菌对菲的降解性能第45-46页
    4.4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镉菲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47-54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47页
        5.1.1 供试土壤第47页
        5.1.2 降解菌第47页
        5.1.3 试剂与仪器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2.1 土壤处理第47-48页
        5.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测定第4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5.3.1 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第48-49页
        5.3.2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主成分分析第49-50页
        5.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种碳源的代谢强度第50-51页
        5.3.4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第51-52页
    5.4 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降解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与分析第54-59页
    6.1 材料与仪器第54页
        6.1.1 材料第54页
        6.1.2 主要仪器第54页
    6.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6.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第54页
        6.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析第54-5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6.3.1 检测生物表面活性剂最大吸收波长及HPLC 分析第55页
        6.3.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液质联用分析第55-56页
    6.4 小结第56-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7.1 结论第59页
    7.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泰语音义近似词的分析比较
下一篇: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