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5页 |
1.1 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 盐酸氟桂利嗪简介 | 第10-16页 |
1.2.1 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2.2 临床药代动力学 | 第11页 |
1.2.3 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2.4 药物相互作用 | 第12页 |
1.2.5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 第12-16页 |
1.3 口腔崩解片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3.1 口腔崩解片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 第17-18页 |
1.3.2 制备口腔崩解片常用的技术 | 第18-22页 |
1.3.3 口腔崩解片的开发与展望 | 第22页 |
1.3.4 口腔崩解片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 前期工作 | 第23-24页 |
1.4.2 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的确定 | 第24页 |
1.4.3 口崩片的处方前研究 | 第24页 |
1.4.4 对口崩片的处方和工艺进行评价 | 第24页 |
1.4.5 进行片剂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 | 第2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盐酸氟桂利嗪口腔崩解片处方工艺前研究 | 第25-43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1.1 仪器 | 第25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 剂型的选择和剂型的确定 | 第26页 |
2.2.1 剂型选择的依据 | 第26页 |
2.2.2 规格的确定 | 第26页 |
2.3 盐酸氟桂利嗪主药性状研究 | 第26-27页 |
2.3.1 一般性状 | 第26-27页 |
2.3.2 溶解度 | 第27页 |
2.4 药用辅料研究 | 第27-29页 |
2.4.1 辅料性状研究 | 第27页 |
2.4.2 盐酸氟桂利嗪口崩片辅料的初选 | 第27-29页 |
2.5 盐酸氟桂利嗪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9-35页 |
2.5.1 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5.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0页 |
2.5.3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0页 |
2.5.4 系统适应性和方法学验证 | 第30-35页 |
2.6 主药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35-40页 |
2.6.1 强光试验 | 第36-37页 |
2.6.2 高温试验 | 第37-39页 |
2.6.3 高湿试验 | 第39-40页 |
2.6.4 结论 | 第40页 |
2.7 体外崩解时间的测定方法 | 第40-42页 |
2.7.1 药典法 | 第40页 |
2.7.2 崩解仪改良法 | 第40页 |
2.7.3 口腔内测定法 | 第40页 |
2.7.4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2.7.5 崩解仪改良法的进一步改进 | 第41-4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盐酸氟桂利嗪口腔崩解片处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43-55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3.1.1 仪器 | 第43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43-44页 |
3.2 盐酸氟桂利嗪口崩片的处方筛选 | 第44-52页 |
3.2.1 崩解剂种类和比例的筛选 | 第44-45页 |
3.2.2 填充剂种类和比例的筛选 | 第45-46页 |
3.2.3 崩解剂与填充剂比例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4 润滑剂种类及比例的选择 | 第47-49页 |
3.2.5 助流剂微粉硅胶用量的筛选 | 第49页 |
3.2.6 口崩片硬度的考察 | 第49-50页 |
3.2.7 矫味剂的选择 | 第50页 |
3.2.8 正交设计优化盐酸氟桂利嗪口崩片的处方 | 第50-52页 |
3.2.9 选择处方的验证 | 第52页 |
3.3 盐酸氟桂利嗪口崩片的制备工艺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盐酸氟桂利嗪口腔崩解片的质量研究 | 第55-72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4.1.1 仪器 | 第55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55-56页 |
4.2 性状 | 第56页 |
4.3 鉴别 | 第56-58页 |
4.3.1 双键氧化鉴别试验 | 第56-57页 |
4.3.2 氯化物鉴别试验 | 第57页 |
4.3.3 高效液相鉴别 | 第57-58页 |
4.4 检查 | 第58-62页 |
4.4.1 外观 | 第58页 |
4.4.2 口腔内崩解时间及口感的检查 | 第58-59页 |
4.4.3 含量均匀度的检查 | 第59-60页 |
4.4.4 有关物质的检查 | 第60-62页 |
4.5 含量测定 | 第62-67页 |
4.5.1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62-66页 |
4.5.2 含量测定 | 第66-67页 |
4.6 溶出度 | 第67-68页 |
4.7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68-71页 |
4.7.1 细菌数检查 | 第68-69页 |
4.7.2 霉菌及酵母菌检查 | 第69-70页 |
4.7.3 控制菌检查 | 第70-7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盐酸氟桂利嗪口腔崩解片稳定性研究 | 第72-78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72-73页 |
5.1.1 仪器 | 第72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72-73页 |
5.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73-74页 |
5.2.1 高温试验 | 第73页 |
5.2.2 高湿试验 | 第73-74页 |
5.2.3 光照试验 | 第74页 |
5.3 临界相对湿度的考察 | 第74-76页 |
5.4 加速试验 | 第76页 |
5.5 长期试验 | 第76-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全文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