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裂解加工技术简介 | 第15-19页 |
1.2.1 连杆、箱体主轴承座结合面传统加工工艺及定位方式 | 第15-17页 |
1.2.2 裂解加工技术原理及关键工序 | 第17-18页 |
1.2.3 裂解工艺的先进性与经济性 | 第18-19页 |
1.3 裂解加工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9-25页 |
1.3.1 裂解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 第19-22页 |
1.3.2 裂解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 第22-24页 |
1.3.3 裂解加工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4-25页 |
1.4 裂解槽位置及加工技术的发展 | 第25-31页 |
1.4.1 裂解槽加工位置的发展变化 | 第26页 |
1.4.2 裂解槽加工方法及发展 | 第26-28页 |
1.4.3 裂解槽加工设备的发展 | 第28-31页 |
1.5 裂解加工质量要求 | 第31-3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裂解槽加工技术基础 | 第34-52页 |
2.1 裂解加工的力学基础 | 第34-36页 |
2.1.1 脆性断裂理论 | 第34-35页 |
2.1.2 应力集中及缺口敏感性 | 第35-36页 |
2.2 裂解槽设计与描述 | 第36-38页 |
2.3 裂解槽加工要求 | 第38-39页 |
2.4 裂解槽加工方法对裂解质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常见定向裂解缺陷及其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2.5.1 圆柱孔失圆 | 第40-43页 |
2.5.2 掉渣和爆口 | 第43页 |
2.5.3 其它常见定向裂解缺陷 | 第43-45页 |
2.6 脉冲激光切割裂解槽原理 | 第45-49页 |
2.6.1 用于裂解槽加工的激光器选择 | 第45页 |
2.6.2 激光加工原理 | 第45-46页 |
2.6.3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规律 | 第46-48页 |
2.6.4 脉冲激光打孔的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2.7 裂解槽激光加工设备及工艺流程 | 第49-51页 |
2.7.1 激光加工设备 | 第49-50页 |
2.7.2 操作流程 | 第50-5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激光切槽温度场建模及关键技术处理 | 第52-66页 |
3.1 数值模型分析平台搭建 | 第52-53页 |
3.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53-57页 |
3.2.1 激光切槽过程的热传导方程 | 第53-54页 |
3.2.2 激光切割过程的能量平衡 | 第54-55页 |
3.2.3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求解有限元分析 | 第55-57页 |
3.3 激光加工热源模型 | 第57-58页 |
3.4 有限元建模及关键技术处理 | 第58-64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3.4.2 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 第59-60页 |
3.4.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60页 |
3.4.4 相变潜热的处理 | 第60-61页 |
3.4.5 载荷步和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61页 |
3.4.6 热源的加载 | 第61-63页 |
3.4.7 离焦量的选取 | 第63-64页 |
3.4.8 "单元生死"技术的应用 | 第64页 |
3.5 模拟工艺参数选择 | 第64-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脉冲激光加工裂解槽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66-82页 |
4.1 脉冲激光切槽温度场模拟的初步结果 | 第66-67页 |
4.2 不同工艺参数作用下裂解槽温度场分布 | 第67-81页 |
4.2.1 脉冲功率对温度场分布及裂解槽尺寸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2 光斑半径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71-74页 |
4.2.3 脉宽对温度场分布及裂解槽几何形状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4 扫描速度对温度场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77-80页 |
4.2.5 烧损现象影响因素 | 第80-81页 |
4.2.6 讨论 | 第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连杆/箱体主轴承座裂解槽宏观形貌分析 | 第82-102页 |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82-84页 |
5.1.1 样件准备 | 第82页 |
5.1.2 切槽试验 | 第82-84页 |
5.1.3 定向裂解试验 | 第84页 |
5.2 激光切割裂解槽试验结果 | 第84-91页 |
5.2.1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84-89页 |
5.2.2 其它因素对裂解槽形貌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 裂解槽根部尖锐度的分析 | 第91-95页 |
5.3.1 脉冲激光裂解槽孔加工过程分析 | 第91-92页 |
5.3.2 影响裂解槽根部尖锐度的因素 | 第92-94页 |
5.3.3 试验验证 | 第94-95页 |
5.4 脉冲激光加工裂解槽常见缺陷及控制 | 第95-99页 |
5.4.1 裂解槽深度缺陷 | 第96-97页 |
5.4.2 裂解槽长度不足/过切 | 第97-98页 |
5.4.3 裂解槽连续性差 | 第98页 |
5.4.4 裂解槽位置精度差 | 第98-99页 |
5.4.5 其它常见缺陷 | 第99页 |
5.5 主要工艺参数确定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裂解槽热影响区微观组织研究 | 第102-116页 |
6.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02-103页 |
6.2 连杆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6.2.1 热影响区显微组织 | 第103-104页 |
6.2.2 显微硬度与槽根附近硬化层深度变化 | 第104-106页 |
6.3 箱体主轴承座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6.3.1 热影响区显微组织 | 第106-108页 |
6.3.2 显微硬度与槽根附近硬化层深度变化 | 第108-110页 |
6.4 讨论 | 第110-114页 |
6.4.1 典型材料热影响区对比分析 | 第110-113页 |
6.4.2 典型材料断裂面分析 | 第113-11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8-130页 |
1.作者简介 | 第128页 |
2.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