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导言 | 第9-23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4 思路与方法 | 第18-23页 |
| 2 小组工作干预准备期 | 第23-27页 |
| 2.1 武汉市 XG 学校概况 | 第23-24页 |
| 2.2 招募组员 | 第24页 |
| 2.3 服务对象的同伴关系问题和需求判断 | 第24-25页 |
| 2.4 小组活动的名称和目标 | 第25-26页 |
| 2.5 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 | 第26页 |
| 2.6 小结 | 第26-27页 |
| 3 小组工作干预的实施过程 | 第27-38页 |
| 3.1 第一阶段:前属期—增强信任和制定小组规范 | 第27-29页 |
| 3.2 第二阶段:权利与控制期—正视自我和认识他人 | 第29-32页 |
| 3.3 第三阶段:亲密期—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 3.4 第四阶段:分辨期—强化与人合作、获得他人支持的重要性 | 第33-36页 |
| 3.5 第五阶段:结束期—永远在一起 | 第36-37页 |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 4 小组工作干预评估 | 第38-46页 |
| 4.1 “我们都是好朋友”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 第38-41页 |
| 4.2 “我们都是好朋友”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 第41-43页 |
| 4.3 成长小组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效果评估 | 第43-45页 |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 5.1 结论 | 第46-48页 |
| 5.2 讨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件 1 调查问卷 | 第54-59页 |
| 附件 2 访谈提纲 | 第59页 |